第141部分(第2/4 頁)
原湘軍的知名降將,也在其中,比如剛成為將軍的郭松林,就是手提一支步槍,昂然立於陣中,肩頭被流彈擊中,血流不止,把胸前與肩上的金星都染的血紅,此人卻還是有著湘軍中特有的悍勇之氣,竟是不讓衛生兵上前包紮,只是裝彈填彈,瞄準擊發,然後半步不退!
等兩軍再加接近,這個時代的戰爭模式卻如同對面槍斃一般,英軍與淮軍都儘可能排成縱隊,前列盡僕而後隊接上,兩軍比的就是意志與操弄火槍的熟練程度。戰場上但見煙霧繚繞,而砰砰的火槍擊發聲響如爆豆般響個不停,兩支強軍,一支已經是縱橫全球無有敵手,儼然是這個時代超級大國而統御全球的老牌強軍,而一支卻是被整個文明世界視為半開化的野蠻國家的新興強軍,兩軍的戰法也基本上相同,而對面開火之時,皆無新奇之處,比的就是平時訓練,戰時經驗,還有不畏死傷的強悍意志!
由倉促接戰到短兵相接,其實時間不到半個小時,然而兩軍因為近戰開火,死傷猶為深重。英軍方面,光是尉官死傷,就有十餘人,下者士兵尚且不論,而校官中,也有幾個受傷頗重的。
至於淮軍方面,死傷猶特慘重。與敵校官階級相同的,當然就是參將團長一級,淮軍經過幾次修改制度,團長一級也分三級,以銀星為飾顯示階級,短促交戰後,原本的炮團參將上將短兵相接,竟告陣亡,其餘一些跟著張華軒趕來的將領們,儘管肩扛金星,也自有受傷頗重的。而營管帶一級,棚長隊長一級,死傷猶為慘重,至於伍長士兵,死傷更為慘重。
(224)苦鬥
按說兩軍人數,當然還是淮軍人多,而且事先選址,在一處地勢稍高的上坡之處設立阻擊陣地,只是英軍如此精勇強悍,卻也是出乎淮軍很多將領的意料之外,這一輪打擊,委實不小。
這幾年來,淮軍的對手不外乎是清軍捻子和太平軍,這三軍各有長短處,清軍裝備最好,這幾年來已經購買了不少槍支,特別是江南的清軍,已經有不少長短火槍。北方較少,總因購買不便,如果不是淮軍打斷了歷史程序,十年之後清軍不論湘軍淮軍還是北方旗軍騎兵,總以配備了大量火槍,新建淮軍則猶為精銳,馬隊之中基本配槍,與捻子交戰時,馬隊特別得力,就是因為裝備好待遇好,所以打起來特別賣力,常有以少勝多的事,東捻被滅一戰,淮軍出力甚多,而裝備自然就是清軍最得力的地方。
掌握國家財政的政府軍,在裝備上領先當然沒有問題。就是放在現在,清軍裝備也是各支軍隊中最好的,捻軍則是最差,除了搶掠自朝廷騎兵和民間的大量馬匹外,捻軍幾無火器,而傳統的長短兵器,精製的少,多是民間自制,粗製濫造的多,接戰時,捻軍騎兵尚且有些戰力,步兵則很少刀牌手,也不披甲,只是持木柄鐵矛與敵交戰,憑著的,只是一股悍勇團結之氣,做戰勝敗,多以馬隊為力,而捻軍在發展之初聲勢將起之時,已經被淮軍打的極為慘痛,當時馬隊戰力未起。步隊不堪一戰,淮軍經常以幾千勝幾萬,捻軍雖然人數多過十倍以上,卻根本不是淮軍的對手,甚至一棚地淮軍,就敢攆著上萬的捻子直跑,這也算是捻軍之恥,至今難以消解。
到了河南之後,捻軍自然又是一副新景像。這時候卻可以不談。
除了清軍捻子之外,淮軍打的最多的就是太平軍。^^^^當日淮軍與太平軍交手時,說起來太平軍的悍勇團結,比之捻軍稍差,論起裝備,則又要比清軍差上一些,所恃者,卻是將領很得力,論起純粹的將才,清軍不及。捻軍更加拍馬也趕不上。先不說石達開與胡以晃等人,後起之輩的戰將中,陳玉成、李秀成雙壁生輝,算是難得之至,就是李侍賢等輩,也是難得的將才。而近來又有軍統傳報,李侍賢在上海與洋行談妥,一次就購買了四千支洋槍,已經組織了自己的洋槍隊,太平諸軍改良裝備之舉。正在緊鑼密鼓著手進行。
淮軍這幾年來,征戰廝殺都是與捻子清軍太平軍這樣地對手,清軍往往槍炮一響,士氣便墮,待白刃戰時,立時全軍有崩潰之勢。太平軍雖敢戰。不過裝備遠不及清軍,而且除了少數精銳外,也並不敢白刃戰,捻軍倒是悍勇之輩多,不過裝備戰法將領俱是不成,論起戰力,反而最弱。
而今日遇著英軍,卻是裝備比淮軍內鎮兵好的多。訓練軍紀也是平分秋色。戰場經驗則遠過淮軍內鎮軍人,兩軍自一交手。英軍已經掌握了戰場主動,雖然以少攻多,以下攻上,不過排成縱隊佇列依次開火前行,然後陣後兩個皇家炮兵連先是壓制了淮軍的有限的炮兵火力,然後步兵踩著鼓點前行,然後又有陣前軍官們指揮嫻熟,與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