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反正不外乎是新朝許諾天下士人百姓好處的那一套,最後,便是張華軒自稱吳王,或是先自稱總管、大元帥的建言。
“這個,玄耘啊,誰讓你鼓搗這個東西的?”張華軒看的哭笑不得,卻也不好斥責,只得先問清楚了再說。
“大人,這是咱們十來個幕僚一起公論商議後的結果。”
歷史上不論是英雄還是梟雄,自立為王或是為帝,總不能是自己老了臉皮提出來,不管實力和野心怎麼大,就沒有人自己主動提出來要為王為帝,而在薛福成等人看來,這樣的政治任務當然非他們莫屬了,在這群儒生看來,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沒有大義名分,就這麼瞎打胡打,佔的地盤再多也不能讓天下人歸心投效,民心不附,光有強悍的淮軍也是佔領不了太多的地盤,而使得統治穩固的。
他們私下裡嘀咕:如果不把這件事情做好,那豈不是連發匪也不如?
面對幕僚們的苦心,張華軒搖頭苦笑,他們的想法當然是對的,用意也是好的,不過怎麼看起來這篇東西都不大對味道,裡面那種殘留的封建氣息太濃,而且明顯是要把他推上帝位。
推翻一個封建王朝再重立一個,這絕不是張華軒的初衷。雖然他沒有在目前的中國實行民主的打算,也不知道怎麼挑一個最合適的政治制度,甚至可以說,他的雙手沾染了太多的鮮血,實際上他現在的統治手段就是**中的**,甚至比滿清皇帝還要狠上幾分——不過無論如何怎麼說,他不能用一個新的沒有任何改變的王朝來替代一箇舊的,在他自己這裡就過不了這一關。
他苦笑一聲,把那張紙又還給了薛福保,略作沉吟之後,張華軒便道:“我的自稱就先是兩江總理好了,平時你們就叫我總理便是,至於檄文,簡單一點,把我現在的幾句話概括進去就好:夷狄之有君,不若華夏之無也;自古胡人無百年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看一眼目瞪口呆的幾人,張華軒灑然一笑,吩咐道:“要有力,簡潔明瞭就好。”
(115)行軍
從淮安進兵到揚州的路並不遠,因為丙府之間全是平原地帶,連一個高過五十米的小山丘也看不到。第一鎮離開本府後以每天四十里的行軍速度前行,兩天之後,就已經到了淮安與揚州的交界處。
前一陣子落在淮安的大雪到了高郵這裡,已經只是稀薄的小雪,因為天氣晴朗,薄薄的積雪已經開始融化,道路兩邊的積雪蓋不住麥地,露出一大塊一大塊的黑色土地來。
行進在官道上的第一鎮有八千六百多人,下設三個步兵團,計五千餘人,然後便是炮營、輜重營和中軍營及馬隊。
趙雷是第一鎮第一團的參將團長,對這樣一個位置他當然極為滿意,淮軍的老官兵中當然都知道第一鎮的份量,說白了這就是淮軍精銳中的精銳,特特兒選出來當尖刀使的,而第一鎮第一團這樣的排列,其中的含義當然也是不言自明無需多說,總之,這幾年的兵旅生涯下來,趙雷自覺已經做到了自己能力的極限,能有現在的這種榮譽已經讓他極其滿意了。
“歇下來,在村子外頭搭帳篷宿營,馬隊的人四處哨探一下,鎮子裡的百姓不準出鎮了,等咱們明天進兵了再說。”
趙雷騎在一匹棗紅馬上,用瞟遠鏡看了半天,找到了一個地勢相對平坦可以容納小兩千人宿營的村子,然後大聲吩咐下去,讓工兵營的人先去搭建臨時營地,準備宿營。
淮軍的行軍速度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極快,有大量的馬車來負擔輜重物資,士兵經過長時間的體能與跑步的訓練,每天走四十里到六十里肯定不在話下,就算用急行軍的速度趕上八十到一百里路,到了戰場一樣能扣動扳機。
熱兵器時代計程車兵,到戰場有體力扣運扳機就可以了,所以在行軍速度上已經有了大大的提升。趙雷記得張華軒在親自講習軍事課時曾經提到,漢唐時的強軍一天能行軍四十里,到戰場還能打仗,那是因為軍中有大量地馬匹,到了宋朝這個速度就大大減慢了。至於本朝,綠營兵拖家帶口的帶有煙槍,一天能走十里路再紮好營頭就算不錯了。
本來按淮軍的行軍速度可以走的更快,不過由淮安通往揚州的道路是建立在運河岸邊地夾堤道,這種道路肯定沒有多寬,而且淮安境內的道路修葺的很平整,因為墊上了石子所以不怕融雪,可是進入到揚州境內時,這種狹窄的夾堤道全是土路。現在融雪已化,道路泥濘不堪,維持現在的行軍速度已經算是不易了。
趙雷一邊吩咐著。嘴裡還不停的噴出白氣,他下意識的用雙手搓著臉,這一天騎在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