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越高了,知道土的、地道樸實的東西,是百姓真正熱愛的。本山這樣做,能夠進行這樣的反思,我佩服他、尊重他。”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趙本山發現二人轉藍海(2)
諸多文章都稱趙本山是出於對二人轉藝術的熱愛,才有了要拉二人轉一把的念頭,這種描述依舊無法回答為什麼是在2001年才開始匡扶二個轉的?
更合情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這個時候的趙本山也需要二人轉拉他一把,幫助他落地,使他不僅僅停留在春晚演員的空中樓閣上,還有著更廣闊和更紮實的空間。
如前所言,趙本山一直在經商,而且是個不錯的商人。他之前的商業模式其實是藉助春晚的凝聚力,將之轉化為良好的政商關係,然後再進行公關式業務的拓展,這種模式無法複製。
趙本山很想找人包裝自己,他後來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說,希望有人包裝自己。趙本山多次提到國際著名影星史泰龍,說史泰龍在好萊塢有一個大山莊,他可以在山莊裡招待名流,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力,還有一班人馬為他設計最新最酷的武打動作,幫他有效健身,塑造最完美的男子漢形象。
趙本山的期待是:“我希望我身後的是一個財團,最起碼是比較有錢的,比較時尚的,有國際理念的,要徹底包裝。要有一群專業策劃人策劃出讓觀眾喜歡的作品,這是最大的包裝。如果我的知名度讓他們包裝沒了,不就白搭嗎?最大的名是我的聲名,已經從名牌走到了品牌上,老百姓已經信任你了,要繼續往前走就必須保持這個知名度,繼續做得更好,讓口碑更好,這樣才能保證你的產品不受損失。你把我包裝得挺好,‘趙本山’的一系列動作都出來了,一旦我明天不行了,這名一下就沒了,你就白弄了,白投資了。”
但趙本山心裡比誰都明白,這樣的財團是找不到的,他要做的是,自己創立一個大財團包裝別人。但問題也出來了,如果包裝他人,該包裝哪些人,又該用什麼商業模式去包裝這些人,這筆費用又從哪裡來呢?他一時無法求得正解。
直到趙本山看了張小飛的二人轉表演,一切豁然開朗。趙本山後來回憶道:“當天晚上,我腦子裡轉出了三件事情:搞個比賽,找人才;拍個二人轉的電視劇,把這幫人的能耐弄出來;完事兒開個劇場,建個團。我覺得那個晚上,我就把我要蓋的基地是個啥樣都想出來了。我將來要怎麼發展,怎麼成立個團,怎麼演,都有了。”
一句話,趙本山要匡扶二人轉藝術,這能讓其更好地紮根黑土地,更好地保持自己在藝術上的造詣和素養。另一方面,他能給自己的公司找到主營業務,完成從經營自己到經營二人轉的轉變,而經營好二人轉又能產生更多的明星,由此解決了資金週轉問題。
趙本山選擇二人轉是明智的。透過打造一條完整的二人轉產業鏈,他不僅擺脫了娛樂明星的被動地位,而且開闢了娛樂產業的藍海。在影視、戲劇等成熟的表演體系中,演員為了跟上潮流,往往需要不停地追逐更好的導演、劇本、角色,這是一片競爭激烈的紅海。演員成名後又往往透過廣告代言、演出等方式積累財富,但娛樂圈風雲變幻,名氣朝來夕去,再加上演出平臺的限制,基於個人品牌進行的商業化運作往往難以持久。而趙本山憑藉其強大的個人品牌,力推商業化仍不成熟的二人轉,將自己和二人轉的發展相掛鉤,從而獲得了遠超個人品牌的商業經營空間。
此外,趙本山成名後仍一直紮根於鐵嶺市民間藝術團,因此沒有受到體制的過多約束。與他同期成名的黃宏、郭達分別工作於總政歌舞團、總政話劇團,至今仍然是單純的小品演員,唯有同是來自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潘長江,如今亦轉型為文化商人。由於二人轉是東北三省的標誌性文化,地方政府也樂意為趙本山提供資源,助其做大二人轉市場,傳播東北娛樂文化。
第七章 趙本山發現二人轉藍海(3)
趙本山的持續推廣重振了二人轉市場,本山傳媒也成為二人轉熱潮的最大受益者。
綠色二人轉
收民間的二人轉演員為徒,一開始連趙本山的家人都反對,大家認為二人轉雖然在東北廣受歡迎,但其地位並不高。
80多年前,張作霖站在帥府大青樓向西北方向眺望,隱約中的中街大舞臺勾起他的戲癮。張作霖愛戲,卻討厭蹦蹦戲。在張作霖統治時期,《盛京時報》就曾發過一個佈告:嚴禁二人轉(當時被稱做“蹦蹦戲”)在奉天演出,原因是有傷風化。
只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