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度、組織體系、民間基層管理、農耕制度、官吏體系、官員考核、國家精神建設等都有非常詳細的說明,因此,周禮實際上是一部“國家建設指南”,後世齊國管仲的改革建立了一整套制度,採取了很多措施,但實際上管仲所制定的制度和採取的措施很多都在周禮中能找到,也就是說,管仲的改革實際上更像是把齊國重新歸位到周公旦時期。
此外,孔子的言論並非是他一個人獨自思考出來的,實際上他只是一個集大成者——夏商周三朝文化,這些文化都儲存於《周易》之中,諸子百家的思想也是集合了先人的種種思考,涓涓細流最後匯聚成百家思想。孔子應該可以說是周禮的最大繼承者和發揮者,因此,中國文化的真正奠基不是孔子,也不是諸子百家,而是《周易》,忘了《周易》而獨談孔子、諸子百家其實是數典忘祖。
紛繁的周禮為後世中國定下了等級基調,“禮不下庶民,刑不上大夫”,各種典章制度實際上就是確定了分級文化,進而變成權力金字塔,就如同巫師擁有了“絕地通天”的能力,也就有了話語權,也就有了實權,西方的宗教就是這麼來的,結果弄出個黑暗中世紀。中國沒有宗教,但有宗法,周禮、儒家只比西方宗教厲害而絕不差,它們絕非寬鬆的道德,而是一種浸透人心的法律。周禮是中國的文化崛起,禮樂、宗法制、諸侯分封制,這些締造了後世的中國,直到清朝,這個龐大帝國的核心還是周禮、宗法、諸侯這些東西。
有鼎無兵的悲劇
夏周時期奠定了中國朝政文化的雛形,但也給後代中國留下了最深的一個教訓,那是中央與諸侯王國處在對弈之中,中央的穩定決定於中央是否有足夠的兵壓制各地諸侯,這個矛盾貫穿中國,直到現代才算告終。
西周分封制的結果就是諸侯漸漸做大,到了春秋時期,周朝的中央權威蕩然無存,諸侯們就開始瘋狂擴張,強大的諸侯不斷兼併土地,擴張地盤,許多諸侯手裡都掌握了很多縣。透過春秋時期長期的土地兼併整合,到了戰國時期諸侯國內已經形成了郡縣制,也就是說由於諸侯領土的大規模擴大,諸侯國已經像當初的周王朝一樣,開始在自己的王國內實行郡縣兩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當時是以郡統縣,郡的長官稱為守或太守,縣的長官稱為令,秦統一後,萬戶以上的縣官稱令,萬戶以下的縣官稱長。
第一章 第一次崛起:自己人和自己人玩(6)
漢武帝時設立的十三州,州長官本來是代表皇上監察各區,但很顯然,漸漸地州長官的權力越來越大,以至形成了諸侯。唐朝後來又按照魏晉以來的習慣在全國各軍區設定都督府,都督加使持節就成為節度使。最初,唐朝只是在邊疆地帶才設立這種節度使,但後來普及到了內地。節度使是以中央大員的身份派駐各地,同時身兼觀察使,又兼所駐之州的刺史,還可以指揮排程所轄區域內各州,也就是說,節度使是擁有軍事、行政和監察三種權力,這權力可就大了,也就是成了封疆大吏,其所擁有的權力和諸侯也就差不多。
宋朝時的路和唐朝的道差不多,但宋朝地方權力比唐朝時要小,路的長官權力既不集中,甚至也沒有統一的機構和長官;遼把全國劃分為五京,稱五京道,下面再設州、縣;金的最高行政區也是路,路以下的設定與遼一樣。
元朝地方行政分為省、路、州、縣四級,這時候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正規名稱是行中書省,全國除了西藏歸屬宣政院管轄外,其他地方被劃分為十個行省。明朝的時候換湯不換藥,只是把行中書省改稱為承宣布政使司,但習慣上還稱為省,全國中京師和南京直屬六部,分別稱為北直隸和南直隸,其他地方劃分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到了清朝,行政體制也是大體沿襲明朝,只略有不同,只不過是在省之上另設一個級別,設立了總督,一個總督掌管一個省或者兩三個省。
周公旦為周朝訂立了等級制度,分封各地的諸侯要效忠周天子,這種效忠的方式就是朝貢制,也就是諸侯要向中央繳納貢賦,諸侯定期進京朝拜述職;在諸侯國,卿大夫這一階層要向諸侯王效忠,在卿大夫的采邑內,平民和奴隸要向他們效忠,這就建立了完整的四級等級制度,層層效忠。在軍事方面,中央沒有現代社會這種常備軍——平時養這麼多白吃飯的兵顯然不合算,因此,平時並沒有多少武裝力量,充其量有些內衛部隊和警察系統,士兵平時就是農民或者奴隸,戰時諸侯釋出動員令才會聚集起來。這樣的結果就是,諸侯完全是一個獨立的王國,而周王朝的中央也主要依靠朝貢制度和周禮制約天下諸侯。另外,諸侯眾多,各自力量都不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