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與上天溝通,他自己就是上天之子,巫史們也該謝幕下崗了。
由於天子位置已經是一個核心,因此就需要穩定的繼承製度,以便一個天子死後有另一個天子可以合法繼位,因此,西周時期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這也是國家形成的標誌之一。王位的繼承人被稱為“太子”或者“東宮”,王的正妻也被正式稱為“後”,這時也就有了“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概念,也就是說,王是最高的,天下所有的土地和人民都是他一個人的私有財產。
當王成為高高在上的唯一主宰之後,他就把從巫史們手中沒收來的權力分給六部大臣,西周也由此奠定了中國政治機構的基本結構。西周政府機構的部門劃分為六個主要政類,設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大行人”和“宗伯”六大官職,掌管六大部門。司徒、司馬、司空被稱為“三有事”或者“三事大夫”,司徒主要負責土地和役徒;司馬主要負責掌管軍賦和軍用裝置;司空主要負責工程;司寇主要負責管理庶人和農奴,也就是司法官;大行人主要負責招待賓客、外交;宗伯主要負責祭祀。在六部之上還有最高一級的行政官員,那就是卿士,他們一般只有兩三人,主要負責軍事、外交、行政的大事方針的政策確定,相當於政治局常委。另外,周朝還有主管曆法、起草文書的太史,主管任命事務的內史,掌管檔案的御史,主管占卜的太卜,主管音樂和教育的樂師,輔導君主禮儀的相,等等。也就是說,周朝已經建立了完整、系統的政府組織機構。甚至,皇家內務也都完整地建立了起來——誰該管理馬匹,誰管理君主的飲食起居,誰負責宮廷的警衛,誰負責跑腿。而且,西周已經開始用“寺人”、“巷伯”,就是閹人。《詩經?小雅》中就有一篇《巷伯》的詩,那憤恨之心就已經彰顯,“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後來閹人作亂其實也是西周人種下的種子。
秦漢時形成“九卿”,雖然政府部門做了較大調整,但也僅僅是調整,後來各朝各代也都有所變動,但基本的政府結構卻是始終在這個框架內,一直到清朝直至清末才仿照西方的政府組織結構,設立責任內閣,分設十部。
周朝實行分封制,這首先就有一點應該成為常識:有大量的土地,才能分封,否則,像夏、商那麼大點個地方,他還分封個什麼?
周朝的版圖
有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事,那就是周朝就已經有了中國的第一部“西遊記”,即小說體的《穆天子傳》,說的是周穆王有著後世秦始皇一樣的雄心壯志,他的一生中很多時候都是在馬背上東征西討的,為此周穆王時期的周朝版圖大大擴充套件。《穆天子傳》中就有說他前往瑤池會見王母娘娘。瑤池在哪裡?在西藏。儘管周穆王曾親自到過西藏這不大可信,但至少表明周穆王時期周朝已經對西藏有很深的瞭解——既然能對瑤池詳細瞭解,那麼就不會對西藏陌生。
從周朝的分封制也可以清晰地看出,周朝能夠統治的疆域東邊抵達了海岸線,北邊抵達了後世的長城一帶,西邊抵達了四川、陝西一帶,南邊則一直到了雲南、廣西。這個版圖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周朝已經奠定了中國的基本版圖。
第一章 第一次崛起:自己人和自己人玩(5)
另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能說明西周就是中國崛起的起點,那就是西周的農業已經廣泛採用了熟荒耕作制與休閒制,也就是說,農耕經濟已經成熟,而這才是中國崛起的最有價值的證據。
儒家的真正創始人是周公旦,不是孔子
說周朝奠定了中國的文化基礎,這也是歷史事實。《易經》是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其地位遠比《聖經》重要,但很可惜,今天中國人瞭解《聖經》要超過《易經》。《易經》是中國的萬經之首,周文王曾經被紂王投進監獄,他沒事幹的時候就研究出了《易經》。文學上,《詩經》的地位也完全堪比《荷馬史詩》,《詩經》是中國文化的奠基之作。
文化的成熟也就表明社會的成熟,西周甚至已經為後世中國建好了金字塔模型:社會被劃分為幾個階層: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經濟上也建立了與之配套的制度: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還有各種思想,也為後世準備齊全了。
孔子的確是儒家的大師,當之無愧,但他並不是儒家鼻祖這件事知道的人卻並不多,儒家真正的創始人是周公旦。周朝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禮儀制度甚至經濟制度,主要是周公旦制定的,後世所尊崇的“周禮”也是他一手締造的。周禮在軍事、國家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