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當於1貫銅錢計算,相當於16000兩白銀,宋帝國通常財政收入為8000萬—10000萬貫,而清帝國順治七年(1650年),財政收入是1485萬兩白銀,咸豐時期(約1850年前後),財政收入是3000萬—4000萬兩,也就是說,通常清帝國的財政收入相當於在宋帝國收入的1/10 —1/5之間,最高時也僅相當於宋最高時的1/4,而清帝國人口數在康乾時期已經達到2億—3億這一數倍於北宋帝國時期的人口數,比南宋更高,從這兒就能看出大清帝國的子民與宋帝國時期的子民相比誰更幸福些。
實際上,如果按平均財富算,1800年時中國的生活水平並不比世界主要國家的生活水平高,1700年時中國廣州的生活水平就和倫敦一樣,而當時倫敦的生活水平也並不比孟買高,因此,可以說1800年時的中國沒什麼可驕傲的,只是因為人口基數大才得到了經濟總量第一的桂冠。
滿清統治有一個明顯的短處,就是當帝國日薄西山的時候,人們就會想起它當初進行軍事征服的時候的種種劣跡,比如大屠殺、改易風俗等,被征服者於是往往在此時提出“驅逐韃虜”一類的口號,然後進行洩憤式的反叛,這往往一呼百應,因為這個口號就像一把釺子,深深地插進了統治者和底層之間,數百年來滿人和漢人之間緊密粘和就因此被撬裂了,帝國因此四分五裂。不過,滿清的政策中也的確有遊牧民族的野蠻之處。
滿清初期也曾和蒙元一樣,將遊牧方式帶入中原,也曾將俘獲的漢人作為“包衣”使用,也就是奴隸,結果造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就是“逃人之禍”,為此,順治帝制定了嚴厲的“督捕則例”,共計103條,也就是當時讓人不寒而慄的“逃人法”。
滿清的文字獄也是一個敗筆,據《東華錄》(乾隆卷十八)記載,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下令設立四庫全書館,也就是全國性的圖書檔案館,這本來是好事,但乾隆同時下令:“明季造野史者甚多,其間必有詆觸本朝之語,正當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燬。”結果,在8年的時間裡共銷燬圖書538種,13862部。
第八章 第八次崛起:清朝十二帝沒有一個不是賢君(5)
任何一個遊牧王朝,只要統治了中國就絕大多數都要被漢化,或者說是儒化,在中國歷史中,也只有蒙古人沒有被漢化,我在前面說了,那是因為蒙古人從心裡就沒有把世界各地的征服地當成自己的家園,因此並沒有長久統治的心理,在政治上也採取種族分層的措施,因此,蒙元帝國是唯一沒有被漢化的王朝,統治時間短也是一個原因。但這並不等於說蒙元王朝沒有被儒化,雖然儒生地位低讓人覺得可憐,但在統治手法上基本上還是儒家模式的。
儒家思想以及漢文化是一個經過千錘百煉的東西,也就是最適合中原農耕文明的東西,因此,只要是統治了中國——其實並不需要完全統治中國,只要其統治面積中大部分是農耕地區,並且持續一段時間,那麼這個王朝就必然要儒化、漢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一個經典案例。北魏也是一個強悍的遊牧民族,在其進入中原後,就開始重新振興儒學。那時候,儒學在五胡亂華中備受摧殘,孝文帝為了建立穩固的統治根基,開始推行漢化,孝文帝本人也是一個和苻堅一樣飽讀詩書的人,他在文學和禮義方面有些造詣。這是一次由上及下的主動改革,孝文帝本人的推動作用很大。滿清入主中原,也被儒化、漢化,滿清王朝從表面上看是一個異族統治的王朝,其實根本上不過是明王朝的繼續。
貪汙與吸毒就像是嫖客與*
應該說,鴉片戰爭雙方都有錯,英國人錯在他們天生富有侵略性,而大清帝國錯在貪汙*上,最苦的也就是中國的百姓了,他們成了無人關愛的孤獨的受害者。
鴉片,是一個讓中國人感到屈辱的東西。
自從中國開始了海上貿易之後,中國基本上一直擁有巨大的貿易利潤,在和大多數國家的貿易往來中,中國均處於貿易順差狀態,這一狀態從唐一直延續到清,也就是說,中國在19世紀前的整整一千年的時間裡始終在賺全球各地的錢,而且,讓人感到可笑的是,這些錢差不多都是自己送上門來的,中國人幾乎是足不出戶地賺取大筆的白銀。當然,足不出戶也許有些誇張,但中國人確實很少擁有貿易船隊,在大航海時代前,*人和印度人是印度洋至中國航線的主要經營者,大航海之後,西方人成了主要遠洋貿易的主要經營者,中國人一般只是在東南亞一帶活動,較少遠航到印度、中東地區。
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