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第3/4 頁)
傳來龐氏嬌滴滴的笑聲。彷彿針尖刺在她的心上,是那麼地令人難以忍受。
她頓時心浮氣躁,忍不住在院子裡打起轉來。
自己怎麼就和龐氏做了妯娌?
見過不要臉的,可從來沒見過這麼不要臉的,自己的臉都給龐氏丟光了。
想她從小到大行得端、走得正。不管什麼時候都堂堂正正毫不畏懼,何曾像現在這樣,走路都要看著腳尖……
高氏氣呼呼地在廡廊前站定。
不管王知柄是怎麼想的,反正她明天一早就回南窪,然後帶著兒子去京都看望父親,再也不趟這灘渾水。
王知柄丟得起這個臉,她可丟不起這個臉!
拿定了主意,她心中略微好受了些,就看見一個黑影從旁邊的樹林拐了過來。
她嚇了一大跳。定睛一看,是丈夫王知柄。
他低著頭,高一腳低一腳的,一副神不守舍的模樣。
不知道竇家老太爺跟他說了些什麼?
高氏思忖著,想到昨天自己勸王知柄不要住在竇家,隨便到哪裡窩一夜都行。王知柄不聽,結果今天早膳的時候,竇家的丫鬟看他們的眼神就像他們是來打秋風的窮親戚,她硬是一口氣堵在胸口直到了下午才漸漸散去,高氏就不想理睬丈夫。
她轉身回了廂房。
王知柄望著從半開的房門內瀉出來的昏黃燈光,不由苦笑。
他何嘗不知道他們住在這裡言不正名不順,可若是他不住在這裡,龐氏沒有人壓著,誰知道還會做出什麼潑皮事來?
也不知道這門親事是誰做的媒人,這哪裡是在給他們家做媒,這簡直是在害他們家。
偏生他弟弟又懦弱無能,被這個弟媳掐得死死的,他一個做大伯子的,總不能越過弟弟去管弟媳吧?
王知柄頭痛欲裂地進了屋。
高氏一句話也沒有和王知柄說,默默地打了水給王知柄洗漱。
王知柄知道自家的事讓妻子受了委屈,十分過意不去,拉了妻子衣袖,故作高深地道:“你知道竇老爺叫我去是為什麼事嗎?”
高氏敷衍地道:“什麼事?”
“竇老爺問我,是想讓爹做個名流青史的賢臣?還是想讓爹做個曇花一現的諍臣?”
高氏駭然:“竇家老太爺都對您說了些什麼?”
“說了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事。”王知柄遲疑了片刻,把趙谷秋的死告訴了高氏。
高氏面白如雪,捂住胸口,嘴角微顫,好一會才顫顫巍巍地道:“會,會不會,弄錯了?”卻猛然間想起有一次婆婆說是故舊人家嫁女兒,沒有錢隨禮,不想去。還是她當時當了自己的一根金簪子才讓王映雪去喝的喜酒……心裡卻已經信了幾分,眼淚就忍不住撲撲落下來:“這是造的什麼孽啊!”
“我也沒有想到。”王知柄的眼睛也紅了,“竇老太爺說,他要不是欽佩父親的為人,是決不會讓映雪進門的。原來只當是照顧舊識的女兒,卻沒想到惹出這樣的禍事來。映雪想什麼,竇老太爺清楚,可竇老太爺也說了,出了趙氏這件事,趙家是絕對不會答應扶正映雪的。你也知道,沒有趙家的同意書,就算是竇家承認映雪,也是沒有用的……”
不知道為什麼,高氏聽了這話腦海裡卻突然浮現出“禍水東引”這句話來。
大家在評論區裡讓我整個人物表,因為大綱裡涉及到劇情,人物表是隨大綱一起走的,需要剝離出來,暫時照著“天空中的美人魚”的格式做了個,大家先看著,有新人物出現再更新。如果還是看得不明白,我們再商量著改格式,歡迎大家指正……第二十八章《過年》裡,把竇啟俊的年紀改了改。按原來的大納,竇家的事寫得太多,減了幾個人物,結果出現了這樣的錯,在這裡檢討一下。
最後是關於稱呼。原來考慮到三房是沒有封誥的,所以各稱呼各的,準備在第二部分裡把所有的稱呼統一,現在看來這樣更混亂了,又因為工程量太大了,怕改宕機,我在竇家“昌”字輩前面綴上各自的名以示區分。比如說竇環昌,就稱“環九爺”,大家覺得怎樣?
有些小錯誤正斷斷續續的改正中。
※rq
第四十二章 反應
第二天用過早膳,王知柄向竇鐸告辭:“……家父只囑咐我把妹妹接回去,有些事情還不知道,我要跟父親說一聲才好。”
在西北的那些年,王知柄不僅服侍父親的飲食起居,盡了做兒子的責任,還幫著因在獄中倍受折磨而不能長時候伏案寫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