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2/4 頁)
之多,而且賴汶光未死,我們這裡是遇到了‘強敵’了!”
“嗯!”張之萬沉吟了一會問道:“那麼,你說該怎麼出奏?”
“我擬個稿子,向大帥求教。”
象這種飛報軍情,一向簡單扼要,才能顯得情勢緊急,所以那幕友想都用不著想,一揮而就,送了上去——大致照實奏報,不過捻軍的人數加多了,幾千變成“萬餘”。
“高明之至!”張之萬遞迴折稿,順便拱拱手:“馬上就拜發吧!”
這裡一天亮已經鳴炮拜折,李鴻章在徐州還不知道,直到午後才接到訊息,先是在六塘河北岸,協同防守的劉秉璋告警;接著防守六塘河南岸的浙軍統兵官李耀南有了正式報告,說是沿河岸的長牆,有一處炮位,因為炮身發熱,彈藥無法裝得進去,就因為這麼一個空隙,才讓捻軍得了手。接獲報告,李鴻章好半天作不得聲,心裡在想:“天意!”若非天意,決不能在算無遺策之下,偏偏出這麼一個紕漏。誠如張之萬和他的幕友所判斷,李鴻章奏報彌河一役,只逸出數百殘匪,是為獨吞大功留餘地,而這餘地雖留得太寬,卻是反覆思考過的。照他的想法,捻匪勢窮力蹇,再經此巨創,殘眾非投降不可,就算死不投降,一路為官軍攔截打散,亦難成大股。到最後,還有一條六塘河,河上有長牆、牆上有槍炮,炮後有軍隊,還有什麼可憂的?
誰知捻軍居然在這天寒地凍的臘月裡,能夠人馬並下,鳧水而過,偏偏浙軍又是如此不中用!最讓李鴻章有苦難言的是,浙軍是客卿,礙著馬新貽的面子,他們闖了禍還不能責備。就是責備,人家也不受,他把劉秉璋擺在北岸,還有殲敵立功的機會,浙軍在南岸,守住了是分內之事,守不住就有處分。一樣打仗賣命,何以他自己的淮軍擺在易於見功之地,特地請來的客軍替人墊背?這話付之公評,是自己的理虧。
心裡萬分抑鬱,還得打起精神來應變。東捻一向是“任勇賴智”,看賴汶光的打算還想突破運防,再有疏虞,讓捻軍到了運河西岸,由蘇入皖,則是放虎歸山,貽患無窮。因此,他一連發出上十封信,分別嚴飭各軍,合力兜剿。
當然,淮軍中最著急的是劉秉璋,不待李鴻章的命令到達,已派出親軍馬隊葉志超、楊岐珍,由六塘北河岸渡河,沿著運河向清江浦、淮安追擊,而特以賴汶光個人為目標。
捻軍一路逃,一路為官軍攔截,人數越打越少,但幾個主要的頭目,仍有脫身之法。大勢已去,逃也逃不遠了,然而投降也得找地方,任三厭、李允、牛洪還存著希冀之心,決定設法偷渡到運河西岸,向駐紮在洪澤湖以南的李世忠投降。這個勝保的“知己”,原是早期太平軍投降過來的,舊時夥伴,希望還能夠予以庇護。賴汶光則從李鴻章以下,淮軍將帥中,沒有一個是他看得起的,唯一的例外是一個吳毓蘭,他也是安徽合肥人,辦團練當縣丞起家,積功升到道員,頗得民心,此時正帶兵屯守揚州,賴汶光認為投降了他,比較能得到公平的處置,所以決定奔向揚州。
於是東捻殘眾,在高郵附近,分為兩股,一股越過運河,竄天長、六合一帶,由李昭慶派馬隊追擊,另一股就是賴汶光的十幾騎,沿運河西岸南下,但揚州雖已在望,卻因為劉秉璋的親軍葉志超和楊岐珍追得太緊,看樣子到不了揚州就會被殺或者被擒。
於是賴汶光心生一計,弄了幾套“行裝”暖帽,扮成官兵,選個盧州府口音的捻軍,戴上一支藍翎,冒充淮軍軍官,裝得吃了敗仗,落荒而逃的模樣,每過運河閘口,倉皇喊道:
“快把閘板去掉,捻匪來了!”
這一來,真的官軍一到,得重新放下閘板,讓他們過去,自然耽誤工夫,以致距離越拉越長。到了黃昏時分,賴汶光一行抵達揚州以北四十五里的邵伯鎮,這是個水陸衝要的碼頭,有一名專司河防的巡檢駐在那裡,官兒雖小,是個肥缺。看看晚來欲雪,關津清閒,正弄了四盤一火鍋在那裡喝洋河高粱。就這時,賴汶光他們幾個到了,一下馬就用馬鞭子打門。
門是開著,故意要擺官派,巡檢慌忙趕了出來,一見領頭的“軍官”,腦後拖著藍翎,那起碼是“遊擊”、“都司”之類的官兒,便口稱“大人”,接待到裡面動問來意。
來意是要吃飯,現成就是,裝了幾大盤饅頭來,連四盤一火鍋一起吃得光光,抹抹嘴道聲“叨擾”。那“軍官”接著又說:“我們得趕路去見吳大人,捻匪已抄小路,直撲揚州來了!”
“啊!”那巡檢大驚失色,“請問,捻匪離這裡多遠?”
“不會太遠。”那“軍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