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2/4 頁)
他生日的前後三天。文宗的山陵已安,宮中慶典可以略微恢復平時的盛況了,慈禧太后答應在重華宮給他唱兩天戲,好好讓他玩一玩。
掃興的是軍機大臣上出了缺,萬壽節的前一天,曹毓瑛積勞病故。慈禧太后對於補一個軍機大臣,自然比替小皇帝做生日看得重,連日召見恭王,也不斷跟慈安太后談論大臣的調動,不免冷落了小皇帝。
有件事使他高興的,張文亮告訴他,“李師傅升了官了!”,去掉了“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的“學習”字樣,也可以說是升了官。新補的軍機大臣,象焦佑瀛、曹毓瑛一樣,是由“達拉密”超擢,這個人叫胡家玉,江西人,道光二十一年的探花,照例授職編修,而入翰林再來當軍機章京,卻是很罕見的事。
曹毓瑛另外空下來的一個缺,兵部尚書由左都御史董恂調補。於是左都御史,戶部右侍郎,刑部右侍郎,連帶調動,引見謝恩,都要小皇帝出臨,越發加重了他的負擔。
於是小皇帝的精神和脾氣,都越來越壞了。而師傅和諳達,偏又各有意見和意氣,徐桐一向依傍倭仁,在翁同和面前,卻又對倭仁大為不滿,說小皇帝的功課耽誤在他手裡。諳達則以急於想有所表現,而且認為改“整功課”所加的都是漢文的功課,頗有不平之意,因此加多了教滿洲語的時間,常常費時六刻——一個半鐘頭之久,連帶遲延了傳膳的時刻,兩宮太后不能不枵腹等待。
聽得小皇帝常有怨言,慈禧太后還以為他“不學好,不長進”,慈安太后卻於心不忍。正好醇王對此亦有所陳奏,於是商定了改良的辦法,由兩宮太后面諭李鴻藻傳旨,滿洲語功課改在膳後,時間亦不必太長,同時希望李鴻藻能抽出工夫來,常到書房。
說也奇怪,只要他到弘德殿的那天,小皇帝的功課就會不同,倦怠不免,卻能強打精神,順順利利地讀書寫字。只是剛有些起色,李鴻藻因為嗣母得病告假,接著又以天熱亢旱,小皇帝在大高殿祈雨中暑,整整鬧了個把月的病,一直過了慈安太后的萬壽,到六月底才上書房。李鴻藻傳懿旨,眼前暫且溫習,到秋涼再授生書。
未到秋涼,出了變故,李鴻藻的嗣母姚太夫人病歿,因為是軍機大臣,而且聖眷正隆,一時弔客盈門。李鴻藻一面成服,一面報丁憂奏請開缺。兩宮太后看見這個摺子,大為著急,弘德殿實在少不得這個人,便召見恭王和醇王,商量變通的辦法。
接著便由醇王帶領,召見倭仁、徐桐和翁同龢。慈禧太后溫言慰諭,說皇帝的功課,宜於三個人輪流更替,不必專定一個人上生書。顯然的,這是專指倭仁而言,接下來便索性挑明瞭說。
“倭仁年紀也太大了。朝廷不忍勞累老臣,以後在書房,你可以省一點兒力!”
“是!”倭仁免冠磕頭,表示感激兩宮太后的體恤。
“至於李鴻藻丁憂,”慈禧太后說道,“不必開缺!讓他百日以後,仍舊在書房當差,這一陣子你們三個,多辛苦一點兒。”這番宣示,出人意外,倭仁隨即答道:“奏上兩位太后,父母之喪三年,穿孝百日,於禮不合。”
“國有大喪,也是這樣,也沒有誰說於禮不合。”
“人臣之禮,豈敢妄擬國喪?”
慈禧太后語塞,便問徐桐和翁同和:“你們兩個人倒說說!”
明知事貴從權,但誰也不敢冒此天下之大不韙。徐桐磕頭不答,翁同和便說:“臣所見與大學士倭仁相同。”
事情談不下去了,慈禧太后便示意醇王,讓倭仁等人跪安退出。翁同和隨即又到李家代為陪客,同時把召見的情形告訴了李鴻藻,要看看他本人的意思,倘或李鴻藻心思活動,他就犯不著像倭仁那樣固執了。
“此事萬萬不可!”哭腫了眼睛的李鴻藻,使勁搖著頭說。
一回家便聽門上告訴他說:“軍機上徐老爺來過了。”接過名帖來一看,上面的名字是“徐用儀字小云”。翁同和知道這個人,籍隸浙江海鹽,是個舉人,考補軍機章京以後,頗得恭王的賞識,兼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他跟翁同和平日絕少往來,突然相訪,必非無因。當時就想去回拜,但累了半天,一時懶得出門,且先靜一靜再說。
不久倭仁遣人送了封信來,約他明天一早在景運門相見,有事商議,這當然是為了李鴻藻的事。這時翁同和才想到,徐用儀的見訪,大致亦與此有關,必得跟他見個面,問一問清楚。
到了徐家,恰好徐用儀正要派人來請。見面並無寒暄,徐用儀告訴他,是轉達恭王的邀約,請三位師傅明早入宮商談此事。話中又透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