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手定下來的,時世不同,該變就得變,怎麼個變法兒,咱們沒有主見,讓大家公議好了。國有大政,下王公大臣會議,不也是‘祖宗家法’嗎?”
“這話不錯。可有一件,‘他們’人多,七嘴八舌,鬥口鬥不過他們,這個辦法還是不管用。”
“不要緊,我另外還有辦法。”西太后很得意地說,“用人的權柄在上頭,‘簡派親王一二人’,幫著顧命大臣辦事,誰能說不行?咱們現在先讓他們寫旨,把簡派親王的名字空著,回頭就填上六爺的名字,或者再加上七爺。這一來,會議的時候,六爺自然就會佈置,預先安下人,不怕鬥不過他們。”
東太后這才明白那句俗語的意思,是先把恭王抬起來,再由恭王來抬兩宮。這一個彼此援引的辦法,看起來比較光明正大,而且也不傷和氣,東太后自然贊成。
於是第二天上午召見時,西太后把董元醇的摺子發了下去,說了處理的辦法,吩咐:“寫旨來看!”
顧命八臣,相視失色。載垣首先提出抗議:“啟奏太后,這個摺子不該這麼辦。”
剛說了這一句,西太后用極威嚴沉著的聲音,把他打斷:“那麼,你們說,該怎麼辦?”
杜翰有一套話要說,便想越次陳奏,忽然覺得有人輕輕把他的衣服拉了一把,一看是肅順,就不作聲,讓他去說。
“奴才幾個下去商量定了,寫旨上來。”
這是虛晃一槍,西太后不知他們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但旨意既已述明,不必多說,讓他們寫了旨看,有不妥地方,另作指示,也還不遲,所以點點頭說道:“好吧!你們下去,照這個意思,商量好了,寫一個‘明發’來看。”
這八大臣退出煙波致爽殿時,一個個臉色鐵青,默然無語,但心裡有個相同的想法:這是恭王與西太后密議的結果。有些人甚至認為西太后所指示的處置辦法,也是預先說好了的,因為他們不相信她會如此“內行”,所說的話,不但合於體制,而且恰中符節。
到了軍機直廬,杜翰首先吩咐,保持警戒,把僕從蘇拉,一律驅得遠遠地。等關上房門,端華第一個先嚷了起來:“如何?我說恭老六這一趟來,是‘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著好心!果不其然。這還是第一步,不給個下馬威,後面的花招兒還多著哪!”
“閒話少說。”載垣憤憤地說了五個字:“寫‘明發’痛駁。”
大家都無異議,接著便開門請軍機章京來寫旨。這天的領班是新近從京裡調來的吳兆麟,當差很巴結,可是行情卻不大摸得清楚。他把董元醇的“敬陳管見”一折拿了回來,跟他班上有數的幾個好手一商量,大家早存戒心,都不願意辦這件燙手的案子,異口同聲地表示,非他的大手筆不可。於是吳兆麟也就當仁不讓了。
他握著筆心裡在想,所謂“痛駁”,不過在道理上駁倒了事,措詞不妨婉轉,這也是多少年來尊重言官的傳統。因此,簡簡單單地一揮而就,用的都是四平八穩的套語。寫完又找同事來斟酌,大家都說“很妥當”,他自己也覺得毫無毛病,隨即送了上去交差。
那知載垣才看了兩三行,雙眉就打了個結,等到看完,大搖其頭:“不行!不能用!”
焦祐瀛與軍機章京的關係不同,趕緊為吳兆麟迴護,“看一看,看一看!”他走上來說,“有不妥的地方,改動一下子。”
“甭看了!”載垣把原折和旨稿一起遞了過去,用“麻翁”這個暱稱對焦祐瀛說:“麻翁,你來動手弄個稿子吧!痛駁!非痛駁不可。”
吳兆麟一聽這話,訕訕地退了出去。這一下,焦祐瀛想不動手也不行了,略略思索了一下,有了個大致的意思,便即下筆,連寫帶改,不過半個時辰,便已脫稿。
稿子仍舊由載垣先看。因為是“明發上諭”,第一段照例撮敘原折案由,以明來源,沒有什麼看頭。第二段一開頭就說:“我朝聖聖相承,向無皇太后垂簾聽政之體,朕以沖齡仰受皇考大行皇帝付託之重,御極之初,何敢更易祖宗舊制?”看到這裡,載垣擊節稱賞:“這才是大手筆,幾句話就擊中了要害!”說著他又把這一段文字唸了一遍。
第七部分慈禧全傳(七)(9 )
“果然好!”肅順也稱讚:“立言得體。”
聽得這話,焦祐瀛臉上飛金,笑容滿面地謙虛著:“那裡,那裡?王爺和中堂謬獎了。”
“別客氣了!”端華提議:“乾脆讓麻翁自己唸吧。”
於是焦祐瀛從載垣手裡接過自己的稿子,站在中間,扯開他那天津衛的大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