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部分(第1/4 頁)
皇帝想了一下,“一概革職,處分太重了!”他說:“再留著看一看吧!”
“李光昭一案,貽笑中外,臣在總署,外國使臣每每問起,臣真無地自容。”恭王堅持著,“內務府大臣,矇混入奏,咎有應得,臣請皇上無論如何要准奏。”
皇帝越感不快,認為恭王跡近挾持,但終於忍氣把御案上的一個奏摺,往外推了推,說一聲:“你說怎麼辦就怎麼辦,不依也不行!”
於是擬旨上呈,內務府大臣由於陳彝參劾、吏部議奏,除魁齡告假以外,崇綸、明善、春佑一律革職。
等軍機見面完畢,全班皆退時,皇帝特為把恭王留了下來,“說我在前門外閒逛,”他問,“你是聽誰說的?”
恭王脫口答道:“臣子載澂。”
皇帝臉色大變,連連冷笑,起身就走。
三七
這天晚上的皇帝,情緒激動異常,平日逃避著不肯去細想的心事,此時都兜上心來。太后的詰責、重臣的勸告、言官的議論,似乎把所有的過失都推在他一個人頭上。最使他不甘服的是,明明是早就該說,以前不說就無須再說的話,偏偏在這時候用來作“欲加之罪”,而恭王不能約束兒子,反來管別人的閒事,更令人齒冷。還有,載澂居然敢如此,等於出賣自己人,其情尤為可惡。
“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皇帝握拳搗著御案,“非好好兒出這口氣不可!”
睡過一夜,餘怒未息,強自抑制著召見軍機。恭王陳述了沈葆楨赴臺,大久保利通已自天津啟程,準備如何交涉之類的有關總理衙門的事務以後,拿出一張白紙,捧上御案,是調補崇綸等人遺缺的名單。
“戶部左侍郎魁齡擢授工部尚書。”皇帝看到這第一行,立刻便覺氣往上衝,幾乎不可抑制,“這不太便宜了嗎?同樣是內務府大臣,一個革職,一個升官!”皇帝這樣冷笑著說。
“臣等公議,循次推遷。實在不知聖諭意何所指?”
這等於公然挺撞,皇帝又是一氣,冷笑著問:“魁齡有些什麼資歷?”
“魁齡是咸豐二年的進士,同治四年就當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了。”
恭王的意思是,魁齡早就是二品大員。皇帝當然懂他的話,故意又問:“我即位的時候,他幹什麼?”
“那時,”恭王照實答道:“他是工部郎中。”
“喔!四年的工夫,由郎中升到侍郎,是靠誰啊?”恭王一聽語氣不妙,趕緊這樣答道:“自然是出自天恩。”
“哼!”皇帝又問:“他跟你老丈人桂良是同宗不是?”
魁齡姓瓜爾佳氏,滿洲正紅旗人,這是瞞不了的,恭王只好硬著頭皮答一聲:“是!”
“好,好!”皇帝越想越不舒服,把前後的經過參照對看,認為魁齡先被派出去修陵工,隨後告假,全是受了恭王的指使,有意規避,不理園工。如今將崇綸革了職,又正好補他的私人,居心是何等陰險?
這樣一想,多少天來的積怨,一下子發作,血脈憤張,臉脹得通紅,自己忍了又忍,還是忍不下去,咬一咬牙決定痛痛快快乾他一場。
於是一言不發,振筆疾書,寫好一張硃諭,大聲說道:“把御前大臣都找來!”
御前五大臣,日日在內廷當差,這幾天更不敢疏忽,一聞宣召,全班進見。皇帝自我激動得手在發抖,一面將硃諭遞給惇王,一面急促地說:“恭親王無人臣之禮,我要重重處分!”
惇王接到手裡一看,大驚失色,硃筆寫的是:“傳諭在廷諸王大臣等:朕自去歲正月二十六日親政以來,每逢召對恭親王時,輒無人臣之禮;且把持政事、離間母子,種種不法情事,殊難縷述;著即革去親王世襲罔替,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並撤出軍機,開去一切差使,交宗人府嚴議具奏。其所遺各項差使,應如何分簡公忠幹練之員,著御前五大臣及軍機大臣會議奏聞。並其子載澂革去貝勒郡王銜,毋庸在御前行走,以示懲儆。欽此!”
還未看完,惇王已經跪了下去,不知是驚恐,還是憤慨,用枯澀發抖的聲音說道:“臣不敢奉詔!”
聽惇王這一說,可以猜想得到,必是恭王遭受嚴譴,所以其餘諸人,包括恭王在內,一起跪下磕頭,皇帝自己也是中心激盪,不能維持常度,有許多話要說,卻說不出口,唯有不顧而起,徑自下了御座,頭也不回地出了東暖閣。
這時惇王才把硃諭遞了給恭王,大家也顧不得儀制了,一起圍著看,自是無不既驚且詫,五中如焚。
倒是恭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