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部分(第4/4 頁)
“被罪之臣,冒昧出此,必有人誤解你的本心,說的話再有道理,不容易為人接納。而且這時候情形紛亂,流言甚多,你所引用的時事,不盡確實,不如看看再說。只要此心不改,總有建言的機會。”
吳可讀覺得這話說得有理,便打消了原議。只是五年以來,耿耿寸心,始終未改,大葬有期,他便打定了主意,當面請求大學士吏部尚書寶NFDA1 ,派他為“隨扈行禮官員”。
這個長途跋涉的差使,有人怕辛苦不願意去,也有人因為可領幾十兩銀子的車馬費,搶著要去。吳可讀的境況不好,所以都以為他要這個差使,是為了那幾十兩銀子的車馬費,無足為奇。
動身之時,他的神態毫無異樣,還跟他的妻兒說,在惠陵行完了禮,預備順道一遊薊州的盤山,總得比別人晚個十天半個月才能回京。
一到他就在薊州以東三十里路,馬伸橋地方的三義廟,租了間房住下。三義廟奉祀的是劉、關、張,與佛菩薩無關,廟裡住的是道士,他跟住持周老道交成了朋友,約定山陵大事完畢,再到廟裡來盤桓。
三月底,兩宮太后、皇帝、隨扈的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已回到京裡。吳可讀則到三義廟踐約,白天跟周老道閒談,晚上關起門寫奏摺,寫完又給他兒子吳之桓寫信,是遺書,吳可讀早就定下了死諫的主意。
閏三月初五五更天,諸事料理已畢,遺疏置在懷中,遺書三封,一封給他兒子;一封給周老道,託他料理身後;一封給薊州知州,說明以死建言的本心,拜託代遞遺折,連同四十多兩銀子,一起放在枕頭下面。然後在粉牆上題了一首絕命詩:“回頭六十八年事,往事空談愛與忠,坯土已成皇帝鼎,前星預祝紫微宮。相逢老輩寥寥甚,到處先生好好同!欲識孤臣戀恩所,惠陵風雨薊門東。”
題完上吊,誰知繩子斷了不曾死。乃改以服毒而死。
到得第二天一早,三義廟的周老道,發覺變故,通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