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第3/4 頁)
露笑容,自己都不分辨心中是何感覺。
“皇上呢?”孚王不敢耽擱,放下手裡的茶碗,站起身來說:“請駕吧?”
“奶媽呢?”醇王福晉問,“可是一起進宮?”
“內務府已經傳了嬤嬤了。”孚王答道,“一起進宮也可以,請懿旨辦吧!”
“千萬請九爺面奏皇太后,還是得讓奶媽照料孩子……。”
“嗐!”一句話不曾完,醇王大聲打斷,“什麼孩子?皇上!”
“一時改不過口來。”醇王福晉很費勁地又說:“皇上怕打雷,離不得他那奶媽。”
“是了!我一定拿七嫂的話,代奏兩位太后。”孚王回身吩咐:“請轎!”
等一頂暖轎抬了進來,醇王福晉親手抱著睡熟了的“孩子”交與孚王,嗣皇帝就這樣睡在孚王懷中,進入深宮。
進宮叫門,交泰殿的大鐘正打三下,兩宮太后還等候在養心殿西暖閣,嗣皇帝熟睡未醒,所謂“謁見”也就免了。慈禧太后自道心緒不寧,四歲的新君,便由鍾粹宮的太監抱著,暫時歸慈安太后撫養。潛邸來的奶媽,跟著到鍾粹宮當差,可以教醇王福晉放心了。
這一夜宮中燈火錯落,許多人徹夜未眠,身有職司,忙忙碌碌在料理喪事的,固然甚多,枯坐待命,只好以閒談來打發漫漫長夜的,卻也不在少數。於是,有個離奇的傳說,便在這些太監的閒談中,很快地傳播開來。
傳說中皇帝的“內陷”,是由受了驚嚇所致。那天——十二月初四午後,皇后到養心殿東暖閣視疾。皇帝見她淚痕宛然,不免關切,問起緣故,皇后一時忍耐不住,把又受了慈禧太后責備的經過,哭著告訴了皇帝。
那知慈禧太后接得報告,已接踵而至,搖手示意太監,不得聲張,她就悄悄在帷幕外面偷聽。聽得皇帝安慰皇后:“你暫且忍耐,總有出頭的日子!”慈禧太后勃然大怒,忍不住要“出頭”了。
據說她當時的態度非常粗暴,民間無知識的惡婆婆的行徑無異,掀幕直入,一把揪住皇后的頭髮,劈面就是一掌!
皇后統率六宮,為了維持自己的尊嚴,當此來勢洶洶之際,但求免於侮辱,難免口不擇言,所以抗聲說道:“你不能打我,我是從大清門進來的。”
這句話不說還好,一說卻如火上加油。慈禧太后平生的恨事,就是不能正位中宮,皇后的抗議正觸犯她的大忌,於是一不做二不休,厲聲喝道:“傳杖!”
“傳杖”是命內務府行杖。這只是對付犯了重大過失的太監宮女的辦法,豈意竟施之於皇后!皇帝大驚,頓時昏厥,這一來才免了皇后的一頓刑罰,而皇帝則就此病勢突變,終於不起。
這個傳說,悄悄在各宮各殿傳佈,沒有人敢去求證,所以其事真偽,終於不明。但慈禧太后在皇帝崩逝以後,定策迎取嗣皇帝進宮,始終不曾讓皇后參與,卻是有目共見的事實。今後皇后以新君的寡嫂,住在宮中,算是什麼身分?統攝六宮的權職,究竟還存在不存在?這些都是絕大的疑問。
內廷如此,外間的議論,自然更多。就事論事,懿旨頗費猜疑,說是“皇帝龍馭上賓,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子“,則將來此一皇子,是繼嗣而不一定繼統。因此有人以宋初皇位遞嬗的經過為鑑,憂慮著大行皇帝會成為明武宗第二,而嗣皇帝就象明世宗那樣,自成一系,這一來將會生出無數糾紛。同時,居孀的皇后,也就永遠沒有出頭的日子。因為嗣皇帝將來生有皇子,承繼大行皇帝為後,同時承受大統,接位為帝,則此時的皇后阿魯特氏,便是太后,否則便僅僅只有一個兒子,而不是有一個做皇帝的兒子。
這些是稍微多想一想就能明白的道理,等想明白了,便不免為皇后不平。前朝帝皇,英年崩逝的例子不能算少,大致新寡的皇后總能受到相當的尊重,象這位同治皇后那樣,彷彿有罪被打入冷宮似的,卻是絕無僅有,特別是與醇王一家相比,榮枯格外明顯。在王公親貴中,頗有人存著這樣一個疑問,文宗的胞侄有好幾人,何以偏偏選中醇王福晉所出的這一個?因而懷疑慈禧太后與醇王早有聯絡一樣,就象十三年前,慈禧太后與恭王早有聯絡一樣。而居間傳話的人,自然是榮祿,醇王與榮祿的關係之深,是沒有一個人不知道的。
不知是由於真的懷疑,還是妒嫉,或者遷怒,一時從親貴到朝士,對醇王持著反感的,大有其人。妒嫉與遷怒,都可以置之度外,如果是有所懷疑,醇王就無法保持緘默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