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部分(第2/4 頁)
鐵路,當面力爭。有幾句話說得很厲害,說是鐵路造來造去,怕動了西陵的龍脈。上頭一聽這話嚇壞了!派了傳諭,明天一早,讓我頭一起遞牌子,說是要問鐵路。多半會作為罷論。”
孫毓汶不即回答,問到另一件事:“那麼,官銀號呢?”
“這又是件棘手的事!崇文山到我那裡痛哭流涕,真正愚忠可憫!看樣子,除非不用洋人,不然就辦不成。”
“合肥迷信洋人。聽說他有過後,不用洋人,寧可不辦。現在鐵路再作罷論,所議的三件大事,倒有兩件不成功,而這兩件又是合肥的獻議,一點結果都沒有,似乎於他的面子上不好看。”
“說得是啊!”醇王倒未曾想到,此刻一被提醒,才覺得十分不妥。
“而況現在還有求於他!”
這話,醇王也能深喻,有求於李鴻章的,不止於先辦北洋一大支海軍,還要靠他遮掩著拿海軍經費移作別用。這樣,就必得設法圓他的面子,否則,他未必肯乖乖聽話。
“王爺,”孫毓汶低聲說道:“辦不辦,王爺在心裡拿主意,眼前先不必說破,儘管照合肥的意思降旨。橫豎這又不是三天兩天便得見分曉的事,且等崧鎮青跟陳雋丞復奏了再說。”
這是指漕運總督崧駿跟山東巡撫陳士傑。修造鐵路事關南漕,地在山東,當然要徵詢他們的意見,如果他們的復奏,認為窒礙難行,將來就可以搪塞李鴻章。倘或復奏贊成,也不妨示意言路上折反對。總之要打消此事的手段多得很,眼前能保住李鴻章的面子,不教他懷怨於朝廷,便是上策。
“你的話不錯。一準照此而行!”醇王欣然答應。
六四
果然,第二天慈禧太后召見醇王,面諭鐵路停辦。醇王亦宛轉上言,代為乞恩,保全老臣的體面。慈禧太后本有向李鴻章示惠之意,自然樂從。
因此,儘管有人頌揚皇太后聖明,面諭醇王停辦鐵路,李鴻章由於軍機否認此說,所以照常備妥圖說,送請軍機處呈遞御前。接著便發了廷寄,說李鴻章建議“試辦阿城至臨清鐵路為南北大道樞紐,阿城臨清二處,各造倉廒數所,以備儲米候運等語,所陳係為運糧起見,不無可採。”以下就用孫毓汶的見解,近黃河一帶的鐵路,是否會被大水沖刷,不可不預為籌計,責成崧駿、陳士傑及河道總督成孚,派人詳細勘查,據實復奏。最後特別告誡:“其建設倉康及轉運應辦事宜,著按照所陳各節,悉心會商,妥為籌議,一併迅速奏聞。”
這道上諭還算切實,李鴻章相當滿意。復奏如何,自然影響成敗,而陳士傑雖不和睦,所好的是掌握關鍵的崧駿,未調漕督以前是直隸藩司,平日書信往來,稱之為“弟”,是這樣不同泛泛的關係,李鴻章便有把握,崧駿一定會附和其議,力贊其成。
※ ※※
同一天還有一道緊要上諭,就是設立海軍衙門,為預先所計議的,特派醇王總理海軍事務,“所有沿海水師,悉歸節制調遣”。
在醇王總理之下,有兩會辦、兩幫辦,滿漢各半。會辦是奕劻與李鴻章,幫辦是正行旗漢軍都統善慶與還在倫敦、尚未交卸出使大臣職務的兵部右侍郎曾紀澤。懿旨中又特別宣示:北洋精練海軍一支,著李鴻章專司其事。
上諭一下,李鴻章第一件事是呈遞謝恩摺子,同時也要預備召見。這就必得跟醇王先見一次面,估量慈禧太后可能會問到的話,商量應該如何回答。那知他未到適園,醇王先就送了信來,說這天上午,慈禧太后召見軍機,曾提到駐德使館有人來信,指控李鳳苞訂船的弊端,迫不得已,只有由總理衙門將王詠霓的來信,送交軍機呈遞。同時又面奉懿旨:
下一天召見李鴻章。
接到這個資訊,李鴻章暗暗心驚。不想小小刑部主事的一封私函,竟會上達天聽,倘或因此惹起風波,陰溝裡翻了船,才是丟人的大笑話。
所幸的是,王詠霓的原信,張蔭桓已覓來一個抄本,找出來細細參詳,還有可以辯解之處,比較放心了。不過為了表示問心無愧,要出以泰然,醇王那裡,反倒不便再去,免得他疑心自己為此事去探聽口氣。因而只寫了一封回信,提到李鳳苞之事,說他亦非常詫異,如果真有弊端,李鳳苞就是辜恩溺職,應該嚴辦。
※ ※※
到了宮裡,才知道內奏事處已傳懿旨:李鴻章與醇王一起召見。兩人匆匆見面,談不到幾句話,已經“叫起”了。
進殿先看慈禧太后的臉色,黃紗屏掩映之下,不甚分明,只聽得慈禧太后微微咳嗽,聲音發啞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