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操呀。
張繡暈了:“袁強,曹弱。傻大木都能看出來,我們又跟曹操結過大怨,莫不是沒喝酒您老也被燻醉了吧?”
賈詡的話極為深奧:“正因曹操勢弱,我們才應該扶弱拆強。袁紹強盛,對我們這點兵,怎會看在眼裡?曹操微弱,才會重視我們呀,何況曹操現在尊奉著天子,號令天下,名正言順,政治上是曹強!至於過去恩怨,欲稱霸天下的,怎會糾纏私人怨恨?肯定會藉此向世人展示胸襟。將軍沒有必要擔心,不用猶豫。”
張繡早就心裡發過誓:賈詡的話,一當萬,你說咋辦咱咋辦,你說黑了咱閉眼,你說無恥咱就不要臉,你說講人道,咱就放貪官。
於是,張繡率軍歸降曹操。果然,曹操握住張繡的手,激動萬分!
歡宴貢酒九釀春,盡忘子侄喪命冤。
來個親上作親吧: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的女兒,當場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賈詡的大功更得酬,任命為許都警備司令(執金吾),又封都亭侯。
親上作親倒是真:張繡也不是傻子,怎忍心當真棒打鴛鴦急曹操、誤嬸嬸?獻上小嬸嬸與曹操為妾吧,只是這以後咋叫呢?曹操這後補的叔叔是自己的平輩親家,自己的女兒以後要管以前的奶奶叫小婆母,要是這兩對新人都生了孩子呢?自己該怎麼稱呼那幫小崽子呢?他們之間相互該咋稱呼呢?不能想下去了,腦袋大了,又快暈了!
南方已定,曹操還不動兵刃地安撫了西方,關中(陝西省中部)將領們開始對袁、曹都保持中立,欲看看風勢再說。涼州牧韋端,派從事楊阜來許都探聽情況,楊阜帶回了自己的印象:
“袁紹寬鬆少決斷,計多卻不知用哪條合適。無斷則必將無威,少決則必然被動,眼前雖強,卻難免後敗;曹操有英雄之才,心胸廣闊,遇機會從不放過,法令統一,執行徹底,既敢用仇,亦會用親,被用之人皆都能職守,定可成大事!”
此語傳開,西方的軍閥們最起碼在短期是不會來騷擾了。在與袁紹對決前,最需要解決的是徐州劉備的問題了。軍報早就放在案頭,劉岱、王忠大敗於劉備之手,以現在劉備的眼光與謀略,在將來袁、曹大戰時,對許都將是極大的威脅。
對劉備,曹操現在的評價是:“夫劉備,人傑也,今不擊,必為後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對曹操的論斷,智囊郭嘉也表示認同,但袁紹就真的那麼聽話嗎?袁紹的智囊團更為龐大,其中也不乏如二荀、郭、程之才,如:田豐、沮授…… 。。
五十六 打工的啥時候也不如老闆
緊靠肘肋的徐州始終是曹操的一塊心病,早在呂布霸徐州之時,曹操就極為憂心,其時袁紹峙強驕橫,經常來書辱罵曹操,曹操因徐州掣肘,無力與之抗衡甚為煩惱,當時還是荀彧解除的他的心結。
這荀彧在史書中說話,慣會長篇大論,弄得子金山替他當翻譯工好生為難:原文照搬,成了子金山抄書;全文翻譯,又太過冗長;越過不甘,刪節可惜,只得儘量不失原意,改文風簡化成半白話文。
他替曹操分析了雙方的優劣各點:
自古成敗,皆是人力,強弱轉換,無不人為,高祖克項羽,即是前鑑。當今天下,唯袁紹可算曹公對手,然袁紹有四不如曹公:袁紹外寬內忌,曹公唯才皆用,度不如公一;袁紹遲疑少決,曹公善於立斷,謀不如公二;袁紹治軍渙散,曹公賞罰嚴明,武不如公三;袁紹虛榮好名且吝嗇,曹公自身謹儉多賞功,德不如公四。今公秉一心輔助天子,八方多助,持四勝代天征伐,誰敢不從?袁紹雖強,必無所為!
曹操聽了當然大為高興,荀彧接著提醒:“如不先制服呂布,收復徐州,還是沒有可能兵向河北對付袁紹的。”
那次曹操聽從了荀彧的建議,置袁紹的威脅而不顧,兵出徐州,終於消滅了呂布,將徐州收入囊中。現在到手的徐州轉眼又成了敵人,尤其是那劉備最可恨,竟然在曹某對他最好的時候參與密謀,什麼叫以怨報德?大耳朵就是榜樣,就等著看你鐵心與我曹某作對的下場吧!
袁紹就沒想過與曹操動真格的嗎?當然不是,還是由於自身的原因:曹操迅速控制皇帝之時,他猶豫了一下被曹操搶了先手;才想硬搶過來曹操又及時服了軟,讓給了自己大將軍職務;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總不能做得太過分了吧?等到曹操與張繡開了仗,那背後的公孫瓚又到了收拾的最後關頭,不靖後方,怎能前攻?
曹操與呂布打成一團,那倒是個好時機。可是打下了四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