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者、跳躍的狗、伶俐的貓、拳鬥家、摔跤者、酒鬼、牙醫生、理髮師等等“走馬盤”常用的主題,都被狄克遜重新採用。他只不過是把“走馬盤”上原來的24張畫片改成500多張照片而已。“走馬盤”的畫片裡只畫一些小道具,沒有佈景。在愛迪生的影片裡(這些影片差不多全部是在綽號“囚車”的世界上第一個攝影場裡攝製出來的),也是這樣。在烏黑的背景上只能看到一些白的影子在活動,它們的形象與其說象人,倒不如說象木偶,這種影片很可與黑白恰恰相反的中國皮影戲相比擬。
但狄克遜有幾部作品卻是例外,並且為未來的影片作了先驅。在這些影片裡,“走馬盤”的主題是被他用不同的風格來處理的。大特寫①的使用,已足使我們看到的形象不是木偶而是真的人物。如用中近景拍攝的《桑陀教授》。當他表現身上的肌肉時,由於他的面部和身體佔了畫面很大的面積,以致黑暗的背景完全消失,於是我們看到的乃是一張真正活動的照片。①“大特寫”是隻拍一個人的面部;“前景”是拍到胸部以上;“中近景”拍到半身;“中景”拍一個人的全身;“遠景”則把場面裡所有的人都拍進去。
在《消防員救火》這部影片裡,出現在黑暗背景上的梯子和掩蓋了畫面的濃煙,是創造活動佈景的很好辦法。同樣,在《拔牙》(這是一部最早的寫實影片)中,以及在那些用觀眾把背景掩蓋起來的拳賽影片中,增加道具或臨時演員也是一種創造活動背景的辦法。在影片《理髮店》和《新酒吧間》中,還有真的室內場面,而且可以說已帶有佈景了。這些影片是“電影視鏡”影片中最成功的影片。
狄克遜應用愛迪生的留聲機紀錄聲音的方法,請一些遊藝場的演員在他的影片裡演出。這些演員的聲名對於宣傳“電影視鏡”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時,這種作法又為明星制度的出現開闢了道路。這種影片絕大部分紀錄了遊藝場演員經常演出的節目,因此狄克遜可以說是第一個拍攝舞臺紀錄片的人,為後來的梅里愛的影片作了先驅。
狄克遜常常集合許多群眾演員在他的攝影棚裡的舞臺上演出。例如,他拍攝的時事諷刺劇《賀依特的乳白色旗子》的最後一個場面上,就有34個穿著盛裝的群眾演員出現。但由於“電影視鏡”中的形象很小,所以這些群眾場面反使人感到混亂,因而這種利用人數眾多的群眾演員的嘗試,沒有獲得多大成功。
狄克遜在離開“囚車”攝影場到紐約另一家攝影場工作以後,他的技術更有長足的進步。他此時攝製的《吸鴉片煙的人》和《中國洗衣店的吵架》就具有梅里愛在幾個月以後創造的初期故事片中的一切特徵:如佈景、演員、服裝、化妝和電影劇本等等。但狄克遜的電影劇本當時還非常簡單。
接替狄克遜在愛迪生處工作的愛德蒙·庫恩是一個職業攝影家,他拋棄了“走馬盤”的一切習慣作法,而致力於活動照片。但由於愛迪生的攝影機非常笨重、複雜,使庫恩只能在攝影棚裡拍攝影片。一直到盧米埃爾的初期影片獲得成功以後,庫恩才開始從攝影棚裡擺脫出來。
庫恩導演了兩部有名的影片。一部是《瑪麗·斯圖亞特之死》,描寫劊子手在群眾面前砍下女王瑪麗的頭,拿給群眾觀看;另一部影片是《梅·歐文與約翰·賴斯的接吻》,利用大特寫的手法,拍攝了一出很受歡迎的話劇中的一個插曲。《接吻》雖然不是第一部利用大特寫手法的影片,卻是利用大特寫第一次獲得成功的影片。這種幼稚的澀情表現為後來很多用大團圓來收場的影片作了開端。
《接吻》一片由於“電影視鏡”只能一個人單獨觀看而獲得了很大成功。人們又替“電影視鏡”拍攝了一些扭動下身的跳舞、只穿著一條褲衩的舞女以及銀蕩的舞蹈等影片,吸引了很多男性顧客。這種只能一個人單獨觀看的電影,直到現在,還由於這些“特殊的主題”被繼續保留著。
以上這些影片是在“維太放映機”出現前幾個月製作的。後一電影機之所以轟動一時,是由於它最早放映了庫恩的妻子用手工染色的影片。在這部影片裡,可以看到舞女安娜蓓拉戴著勞伊·孚勒式的長面紗在舞蹈。這是一部最早的彩色影片。
可以看出狄克遜和庫恩導演的初期作品(即“電影視鏡”所用的影片)開始都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走馬盤”的主題,但演變到後來卻創造了各種“內景場面”和排演的方法。這些由演員演出、在攝影棚裡攝製的電影,先是隻用一些道具,以後則應用佈景,它們拍攝了遊藝場的節目和戲劇。這些影片還缺乏有趣的內容。它們的質量由於初期感光乳劑的粗糙,也不很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