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巨頭,他們的經歷有很多相同之點。例如卡爾·萊默爾原是德國來的移民。他在威斯康星州的奧什科什城一家很小的服裝店裡工作了20年,到他40歲的時候,手裡的積蓄還只有幾千美元。在他獨立經營商業以前,曾經在芝加哥住過幾個星期,尋找一種最能牟利的生意。芝加哥“鎳幣戲院”門前買票的長隊觸動了他的靈機。這位考慮周到的生意人對“鎳幣戲院”的地點、觀眾人數、上映影片的節目、收入和利潤等各方面做了一番周密的調查之後,就決定要做一個“鎳幣戲院”方面的伍爾華斯。四年之後,他確實實現了這一願望。
另外一些人雖然不象萊默爾那樣謹慎地選擇自己的出路,但結果也都是用類似的方法發了財。例如:開洗染店破產後去做滑稽演員的福斯,“一分錢遊戲場”的經營者馬卡斯·勞烏,以前販賣兔皮後來成為毛皮商人的匈牙利人楚柯爾,以及離開自己的故鄉波蘭來到賓夕法尼亞州紐加索城修理腳踏車的華納兄弟,都是依靠這種電影院起家的。
美國在1905年年初,還只有10家電影院,但到了1909年年底,電影院已增加到將近一萬家。而我們知道,現在美國電影院,也不過1.5萬家左右。當時,法國的電影院數目只有兩三百家,在世界其他國家總共也不會超過兩三千家。因此,在電影放映事業方面,美國此時已具有壓倒一切的優勢。一個巴黎製片人,如果在法國只能夠銷出10部複製,而在美國卻可以銷掉200部,在世界其他各地一共也只能銷掉50部。這說明法國當時在電影上的優勢乃是建立在很薄弱的基礎上的。
百代公司也想極力發展電影放映事業。過去經營音樂咖啡館的布萊齊永,曾為百代將很多劇院和夜總會改為電影院。如果我們認為法國社會因大部系農民構成,從而限制了它的電影放映的發展可能性,那麼我們確實難以解釋,為什麼象德國這個當時歐洲最大的工業國,它的電影放映到1914年還未發達起來?而象俄國和義大利這些當時還很貧窮的國家,它們的電影院數目卻反而能不斷地增加。
1908年,全世界的電影觀眾人數大大地增加了,這就使得很多國家在攝製影片方面能夠由手工業轉變為工業生產。金融界對電影也感到了興趣,一些規模宏大的聯合公司開始成立。為了和百代對抗,美國和歐洲的大影片聯合組織不久開始形成,併成為強大的勢力。
長期壟斷影片生產的愛迪生,曾大量複製歐洲競爭者的一些作品。當版權法禁止這種複製的時候,他又用齊卡式的抄襲辦法來代替複製。過去是新聞片攝影師的埃德溫·S.鮑特,此時成了愛迪生攝影場的導演。
這個在美國唯一攝製過一些有價值的影片的導演,既沒有發明過梅里愛所創造的“敘事影片”,也沒有發明過英國人所發現的蒙太奇;更沒有發明過所謂“平行動作”和“社會電影”。他的那部有名的影片《一個美國消防員的生活》,實際上是一部很幼稚的拙劣作品,很可能是抄襲威廉遜的一部影片,而威廉遜本人則又模仿了很久以前路易·盧米埃爾的一部作品。
鮑特採取莫特肖的一個題材而加以改變的《火車大劫案》,劇情較有獨創之處。這部影片的剪輯技術雖然比不上G.A.斯密士和阿爾弗萊德·柯林斯的作品,但這部作品卻給美國電影帶來一種新的氣氛,即美國西部的氣氛。鮑特把這一社會新聞攝成一部象排演的新聞片,這種作法打破了梅里愛的戲劇式的規則(最低限度在攝取外景方面是如此)。鮑特遵循著英國人所開闢而已被齊卡走過的道路,把某些特技當作一種技術來使用。例如他用“遮擋法”代替我們今日的“背景放映法”,用“搖拍”來表現一群戲劇性的形象(如盜匪即將騎跑的馬群)。但在影片《聖誕節之夜》或《湯姆叔叔的小屋》裡,他又顯露出那種忠實於梅里愛美學的戲劇手法的束縛。
他的《嗜食乳酪者之夢》,有一部分仿效了齊卡的《夢遊月球》一片中的故事和特技,而《盜竊狂》這部影片,則又模仿了英國的所謂“社會電影”。由此可以看出鮑特的個性是極易受人影響的。
比沃格拉夫公司初期攝製的影片,雖然沒有鮑特的影片那樣受美國電影史家的重視,但最低限度卻具有和鮑特的影片同等重要性。麥卡瓊在梅里愛之前就拍了一部叫做《海底兩萬裡》的影片;他並導演了以後為鮑特所模仿的《犯過罪的人》,攝製過幾部關於大西部的影片,同時還以他那部受英國電影影響而為法國影片《十美爭夫》所模仿的《徵婚廣告》,使喜劇式的追逐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在美國電影初期,維太格拉夫公司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