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頁)
⒌ぢ蟮擾分薜鬧破�套�諞黃鸝�帷C攔�嗽謖獯位嵋櫓兄淮τ詮鄄煸鋇牡匚弧�
出席會議的50個公司代表著各個不同程度經濟危機的國家。上一補救方案對放映企業很發達而製片方面卻很落後的英國來說很有利益,可是對情況恰恰相反的丹麥則很不利,因而遭到了反對。伊斯特曼答應,如同業聯盟能夠組織成功,他將給予這個聯合組織以獨佔他所生產的全部膠捲的權利。這一允諾,由於它所含的威脅,終於戰勝某些人的猶豫不決。代表們透過了一個意義含糊的聯合協定,其中唯一清楚規定的,是取消影片的銷售。
巡迴放映商對這個訊息紛紛提出抗議,聲言要召開放映商國際會議加以抵制。他們募集了一萬法郎的國際基金來對這個“托拉斯”進行鬥爭。但在他們採取行動以前,百代給梅里愛寫了一封很不禮貌的簡訊,宣告退出同業聯盟組織,這個聯合組織因此就隨之垮臺了。
在這次會議的幕後,實際上在進行著一種真正的企業活動。伊斯曼原是為了調查德國化學卡特爾剛發明的不燃性膠捲而來歐洲的。報紙的宣傳經過警察局的命令,足以使這種不燃性的膠捲暢銷歐洲各國,而使不相信這種膠捲前途的伊斯曼·柯達公司被排斥於市場之外。當時德國化工卡特爾已和柯達公司的宿敵安斯戈公司聯合在一起,取得了膠片原料的壟斷權。
在巴黎,伊斯曼獲悉他的主要主顧查爾·百代即將建立一個製造不燃性膠捲的工廠。伊斯曼立即把樊尚的董事們召集在一起,對他們發出最嚴厲的恐嚇。內瑞財團大感恐慌,準備讓步。但查爾·百代卻用他要設立一個和柯達相敵對的企業的辦法,來恢復這些董事們的勇氣。他給威脅要停止供應膠片的伊斯曼一個勝利的回擊。百代既不動搖亦不屈服,結果使伊斯曼在巴黎會議上所得到的一切利益,都變成了泡影。獨家供應膠片的壟斷權利,對柯達公司來說,已不再是一種利益,反而自此以後對它含有嚴重的危險。
於是,伊斯曼轉而向巴黎最有權威的律師雷蒙·普安卡雷討教,後者則給他指明,壟斷權利的條文違反了法國民法中取締獨佔的規定。喬治·伊斯曼於是決定退出了這個確可稱為“受騙者會議”的會議。歐洲的影片生產再度陷入了無政府的狀態,換言之,即陷入了自由競爭的狀態。各個企業千方百計想逃出危機,很多人想在征服新的觀眾上找出路,於是他們開始組織“藝術影片公司”。
第五章 法國與藝術影片(1908—1914)
1907年到1908年這段時期,很多人都認為電影將趨向滅亡。許多電影院因為沒有顧客,都陸續倒閉了。這種不景氣一部分是由於影片“題材危機”所引起的。
當電影開始描寫心理、複雜的情節或一些來自歷史和戲劇中的題材時,它還不知道怎樣敘述故事。全部故事情節在10分鐘內用拙劣的方法和原始的電影語言潦草地表現出來。當時曾經有人這樣寫道:“模仿的風尚加深了觀眾對影片的厭倦。他們對那些把乳母、跛子以及憲兵混雜在一起的追逐片,對那些表現伯爵夫人結婚、丟失孩子、投河自殺、被滿臉鬍子的薩瓦人救起、十八年後又從衣服的標記上認出了自己的女兒諸如此類的鬧劇,已不感興趣了。”
當時的電影缺乏想象力。電影劇本是由默默無聞的文人、失業的新聞記者、落伍的演員、或者不出名的政論家編寫的,報酬極其菲薄。這些人在模仿有名的題材時,當然免不了要極力求助於舞臺上的戲劇。為了從不景氣的情況中擺脫出來,為了把那些比光顧市集木棚的觀眾更有錢的人吸引到電影院裡來,電影就必須在戲劇和文學方面去尋找高尚的題材。τ米τ花τ書τ庫τ ;www。7mihua。com
這一從1906年以後開始興起的運動,因受百代《基督受難》劇成功的刺激而更加彭勃。義大利拍了《龐貝城的末日》,美國拍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和《尼祿火燒羅馬》,丹麥拍了《茶花女》。而百代則組織了“作家及文學家電影協會”。
但最值得注意的是“藝術影片公司”的設立。這是一個由拉菲特兄弟創辦的小製片公司,和一個放映業的大聯合組織,即不久失敗的“赫爾斯電影公司”有聯絡。
拉菲特兄弟約請法國最有名的作家阿納托爾·法朗士、朱爾·勒梅特爾、拉夫當、裡什潘、薩爾杜、羅斯當等創作新的劇本。並且僱用了有名的法蘭西喜劇院著名的演員慕內—蘇里、勒·巴爾吉、阿爾貝·朗貝爾、巴爾戴、薩拉·貝恩哈特等人充當演員。他們還獲得了最優秀的佈景師和音樂家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