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的作品裡有:《摩菲斯特的實驗室》、《魔鬼莊園》、《喬治·梅里愛的魔術》(用變形法攝製)、皮格馬利翁和葛拉迭》①、《魔窟》(用迭印法攝製)、《四個搗亂的人頭》(用迭印的方法表現被割下來的頭顱在黑色背景上活動)、《水上行走的基督》、《多變的人》、《管絃樂隊隊員》、《神奇的書》、《婆羅門僧與蝴蝶》、《橡皮頭的人》、《顯微鏡裡的舞女》、《音樂狂》、《地獄的土風舞》等等。這些影片有的比長片更為成功,後者雖然在導演技術上象機械一般的準確,但動作和節奏卻往往鬆弛無力。①皮格馬利翁,古代的名雕像家,傳說他塑造了葛拉迭女像,栩栩如生,女神維納斯使之變成活人,嫁與皮格馬利翁為妻。——譯者。
梅里愛並未不屑為廣告工作,他曾攝製過《波爾尼布斯的芥菜》和《神秘的女胸衣》等廣告片,還替其他公司如查爾斯·歐本所領導的英國伐爾威克公司攝製影片。梅里愛曾經替歐本攝製了一部《愛德華七世的加冕》(1902年攝製),這是在加冕典禮舉行前幾個星期攝製的。這部影片是在特地由倫敦請來的典禮專家指導之下,在蒙特洛伊攝製的。愛德華七世由一個肉鋪的年輕小夥計扮演,女王則由一個洗衣服的女人扮演。威斯敏斯特教堂、服裝和儀式,都是參照實際的畫片或者照片來拍的。巴黎一位新聞記者指責這部加冕典禮的影片,說它是一種“可惡的偽造”。這種說法顯然是錯誤的。因為歐本和梅里愛是在舉行典禮的前幾個星期,就在倫敦一家大遊藝場裡上映了這部影片,他們根本並沒有想以這部“紀錄片”當作真實情況來放映。
1902年梅里愛還攝製了一部用小模型構成的有名的影片《普累火山的爆發》。這一年標誌著他的美學和企業已經達到了頂峰。當時,英國人在他們的廣告上把明星影片公司所在的歌劇院街叫做世界電影中心。這位身兼製片人、影院經理、編劇、導演、佈景家、特技專家、服裝設計家和演員的藝匠(或更正確一點說,藝術家)的前途當時正屬不可限量。這種成功推動了梅里愛前進,他無需依靠銀行或後臺老闆,而成為獨立支配自己藝術的主人。可是,在電影方面幸運是很短暫的。《月球旅行記》出現後僅僅五年,梅里愛的命運就已經註定了。人們已可預料到,他將和埃米爾·雷諾一樣,終將在貧困之中死去。
在20世紀開始時,喬治·梅里愛以他發明的導演技術挽救了電影的命運,因為那時除英國以外,電影這一新的娛樂到處都處於瀕危的境地,資產階級已離開了電影,而一般平民則還沒有光顧影院。
影片《月球旅行記》標誌著梅里愛的全盛時代,這一時代繼續了相當長的時期。《仙女國》和《太空旅行記》無疑是此時期內梅里愛兩部傑出的作品。仿效夏特萊劇院的古神話劇《森林中的麋鹿》拍攝的《仙女國》,劇情主要是在海底佈景中展示出來。根據留存在現在的劇照看來,梅里愛在這部影片裡的豐富想象力,確實驚人。《太空旅行記》的缺點是它簡直象《月球旅行記》的翻版,幾乎所有精彩的場面都被重新採用,例如:星群間的飛行、那個奇特的工廠、一群瘋癲的天文學家、行星和星座的展覽等等。在另一部影片《魔鬼的惡作劇》中也同樣有這種毛病,這部影片大部分仿自夏特萊劇院上演的神話劇,而穿插了一個較好的插曲,即星車在天空飛馳的場面。梅里愛在他電影事業的末期(1912年)攝製的那部著名的影片《北極征服記》,也仍是以往成功作品和蒙特洛伊攝影場最有名的效果的重版,不過片中加上了一個所謂“白雪巨人”的巨大的機器木偶而已。
喬治·梅里愛在他全盛時代,更多地應用了“戲劇電影化”的公式。他把《浮士德》、《浮士德在地獄》、《塞維爾的理髮師》和《裡普》等歌劇或喜歌劇拍成電影。在《浮士德》裡面,他模仿戲劇中典型的演出方法,從佈景、登場人物一直到姿態和服裝都和戲劇相同。
梅里愛的《天方夜譚》這部影片雖然因膚淺的東方色彩顯得有些減色,但他的《巴黎到蒙特卡洛二小時的汽車競賽》、《英吉利海峽下的隧道》、《巴黎到紐約的汽車競賽》以及《羅培·馬蓋爾與貝爾特朗》這些影片卻具有豐富的想象和靈感,而那部充滿哲學氣息、天真熱情而富有社會意義的影片《歷代的文明》,同樣也具有這些特色。
但以上這些影片,都比不上那部專為英國兒童們拍的《仙女卡拉波斯》。在這部影片裡,有頭戴尖帽的巫師、鬧鬼的凶宅、妖豔而殘忍的貴婦、中世紀的詩人、怪獸的雕像、令人哀憐的女俘虜、深夜出現的幽靈……這一切浪漫主義的產物,越出了19世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