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爆發使瓦倫蒂納·德·聖波溫的第一部未來派影片未獲實現,但馬利內蒂的門徒、戲劇家勃拉蓋格利亞,卻拍攝了一部由麗達·波萊麗主演、具有未來派風格的佈景的影片,名叫《邪惡的誘惑》。可是這部影片與其說是先鋒派電影的先聲,倒不如說是一部預示卡里加里主義的作品……。 ̄米 ̄花 ̄書 ̄庫 ̄ ;http://www。7mihua。com
德呂克和他的友人,是從象徵主義、俄羅斯的芭蕾舞或保羅·克勞臺爾①的戲劇中培養出來的。他們對於後來產生先鋒派的達達主義及立體主義,並不很感興趣。但由於他們團結了那些將電影置於其他各種藝術同等地位的人,因此替後來的先鋒派開闢了道路。在這方面,卡努陀的努力起了極積極的作用,他曾創立一個很活躍的團體,名叫“第七藝術之友俱樂部”,德呂克本人也組織了一個“電影俱樂部”,使文藝作家和電影創作者經常在那裡會面。①法國作家、戲劇家、詩人(1868—1955)。——譯者。
這些“電影俱樂部”不久就發生了變化。它們分佈各地,變成了一種對電影有鑑賞能力和熱情的觀眾的團體,經常不公開地放映新片,並展開熱烈的討論。無聲電影末期,在法國巴黎和外省城市約有20多個這樣的組織,它們在謝爾曼·杜拉克領導下,聯合組成為一個全國性的團體。在其他國家也有著類似的組織,如比利時的“影片俱樂部”、荷蘭的“電影聯盟”、德國的“電影之友社”、倫敦的“電影協會”,以及紐約的“電影藝術協會”等等。
從1920年開始萌芽的先鋒派運動也在另一種形式下,即在較傾向於商業化和較廣泛地和一般觀眾接觸的形式下發展起來的。在很多大城市裡出現了一些“專門性的影院”,這種影院因和先鋒派的劇院很相近似,因此被稱作“先鋒影場”或“先鋒影院”。例如,在巴黎有讓·梯德斯哥在著名的約克·柯布剛停業的劇院舊址創辦的“老鴿籠影院”;此外,還有“烏蘇林影場”、“巴黎之眼”和“第二十八號影場”等名稱的電影院。在有名的“烏蘇林影場”開幕典禮上,演員泰裡埃和米爾迦曾這樣說明他們的宗旨:“我們要從巴黎拉丁區的優秀作家、藝術家、知識分子中間來尋找我們的觀眾……凡是足以代表一種獨創性、一種價值、一種努力的作品,在我們的銀幕上都將有它們的地位……”
先鋒派的觀眾只限於一些“優秀的知識分子”,這一點是它和蘇聯的“實驗工作室”不同的地方;雖然兩者在文學上和美學上的觀點頗相類似,但“實驗工作室”的企圖,從它創立之日起,卻在獲得廣大的觀眾。
達達主義是先鋒派初期影片的根源。這個文學上的派別,這個具有破壞性而激烈否定傳統的運動,是由羅馬尼亞的年輕詩人特利斯坦·柴拉於1916年在瑞士蘇黎世創立的。瑞典畫家維金·艾格林在1917年開始創造一種“造型對位法”的連環繪畫,這種繪畫不久即採取長達幾米的卷畫形式(如1919年所繪的《橫直線群》,1920年所繪的《對角線交響樂》)。1921年在“烏髮公司”的支援下,他在德國攝製了一部名叫《對角線交響樂》的影片,這是一種由螺旋形和梳齒形的線條組成的抽象動畫片。艾格林在他故世前的1924年,還完成了《平行線交響樂》和《地平線交響樂》兩部動畫片。
另一個德國畫家漢斯·裡希特繪製了一部由黑、灰、白色的正方形及長方形的跳動形象構成的影片,名叫《第二十一號節奏》。第三位畫家華爾特·羅特曼最初繪製了一部由一些模糊不清、很象愛克斯光檢查器中所看到的形體構成的影片,名叫《第一號作品》。羅特曼是第一個獲得廣大觀眾的人,他在攝製了另一些編號的“作品”以後,應弗立茨·朗格的要求,在《尼伯龍根》一片中插進一段《鷹之夢》的插曲,表現一些抽象的、象徽章形的物體的無聲舞蹈。
從《對角線交響樂》、《第二十三號節奏》、《第四號作品》這樣一些片名可以看出德國抽象派的意圖是用一些活動的幾何圖形,象管絃樂隊中的各種聲調那樣,來創造他們所謂的“沉默的旋律”和真正“視覺的交響樂”。
1921年維金·艾格林曾這樣規定他的計劃:“我要在純藝術領域內造成一種重大的變革,即一種抽象的形態,就象透過聽覺傳達給我們的音樂感覺一樣。”
德國先鋒派內容嚴肅的作品,同充滿快樂譏諷情調的法國先鋒派的初期影片——如達達派美國籍攝影師曼·雷伊所攝製的《回到理性》,立體派畫家費爾南·萊謝爾的《機器舞蹈》及雷內·克萊爾為弗蘭西斯·皮卡比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