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2/4 頁)
又是怯怯不安,總感覺到有類似電影、電視劇的“話外音”般的感情提示在耳邊響起,告戎自己要尊師要講信譽,作人、作弟子的信念讓他惶惶不安。此刻,他如此地掩蔽身後的“另類”盆景,這其中也還確實有點故事和原由。 txt小說上傳分享
六十八
那是多年前,劉曉與朋友一道去閒逛京城很有氣名經營古玩舊貨的潘家園市場。在眾多陶瓷商販地攤上,他的眼球被一件仿漢代出土祭奠隨葬用器的陶製造型器物所吸引,那是件有一尺見方立體的仿漢朝時期民居的陶器,一種古代時民居結構,在民居的上部為住人的居室,房下下部是四四方方矮牆圍攏的豬舍,造型建築物是仿古人陪葬器陶件。抱回家後卻找不到擺放處時,突發奇來的靈感使祭器變成了養花作盆景的盆缽。於是創造出另類盆缽裡的造景,一種在人文景觀造型的盆缽內栽種上小樹苗、小草的盆中造景,這盆景的人文氛圍著實讓他喜歡,在尋思許久後,為這“另類”的盆缽取名為“藝景盆”。他為之命名“藝景盆”是取中國盆景藝術最高境界“意境”的諧音,當然從字面理解為藝術景觀盆缽倒也貼切,取“藝景”一詞,是借用中國盆景藝術的最高境界“意境”的諧音,藝術的景觀造型盆缽簡稱不就是藝景盆嗎。粗製的仿製品陶器由於燒結溫度不夠的原故,被充作養花用的泥盆耐不住水浸,漸漸多處剝落、坍塌而呈殘缺不全,到後來就全沒了民居院落的模樣。可一下又再難尋到這劉曉心中己形成型與意的器具,愛物的失去令他婉惜不己,確也有了更深切的慾念,再做它幾個,幾個不同式樣的仿古民居花盆。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規律,一件新事物的出現,一種藝術形式或者內容上的創新,都有它偶然與必然的機緣 。看似偶然地發掘一新形式、新技藝,其背後必然有著深厚的積累,經驗的、理論的,歸納起來就是該藝術的文化基礎 。唯有從基礎上,也就是文理上的掌握才會令藝術創作實踐得心應手, “學技必先學文” 是清代大文學家劇作家李漁對文藝門類的理念 。俗話講:一通百通,一通應為文化(文的核心是理,哲理),百通為技藝,也就不難明白:對藝術創作中的所謂獨具慧眼,其的背後必是文化意識的驅使。
今天的劉曉,可是又有盆景文化知識又有藝術實踐的感性認識,己非等閒之輩,論盆景製作知識他在學院派出身人中排前頭的,講盆景藝術文化理論他是那些公園、苗圃出身花匠師傅們所不及的。他很清楚自己,更清楚自己手中的玩物。他知道藝術創作的幾要素是審評一件創新行為的標準,一是“新從心動”,一個藝術創意,一件藝術品的出現,首先是要感動自己,他自覺他已經被自己的作品在時時地感動,一種因被作品所表現出的意境所打動,而由衷地激情湧動;第二是要附合藝術的規律,競管藝術有上中下品之分,但要不違反該藝術業內周知的原則,有盆有景的盆中造景;第三是技藝要儘可能的完善,反正自己對微型樹樁自見過上海大家後,有了自知和自信。想到這些,劉曉倒有了幾分輕鬆甚至飄飄然了,他覺得自己能成,這盆景創新能行。
採風活動中的陶都宜興之行,無意間成全他的心願。自豪和成就感驅使劉曉猶豫再三後,最終還是悄悄地將“藝景盆景”搬到了辦公室,不無炫耀地向同伴們顯擺一番,卻又不敢太張揚,原因也不僅是心中那段對餘老的隱情。最根本的原因是經過與餘老的這次長時間的接觸,他對餘老太瞭解了,瞭解餘老對中國盆景那份執著的深愛,對傳統盆景藝術的那份守望情懷,他只是不想讓老師看到他不喜歡看的東西。在餘老眼中的盆中之景是有章法,有傳承脈絡的藝術,中國的盆景本不應該是這樣,傳統的盆景藝術,盆是盆、景是景,托架是托架,三位一體或加上題命的四位一體的,共同彰顯盆景藝術的整體美、意境美。可這“藝景盆”創造的盆景,卻是盆也景、景也盆,盆與景二者渾然一體不可或缺呀,而且反傳統的盆景創作習慣,有悖以往盆景製作“依景選盆”的通用“法則”。藝景盆景是在盆缽固有概念下的造景,也就是“依盆造景”而不是依景選盆了。絕對的盆景“另類”了,這樣的東西如何面見餘老這樣的盆景大家,又如何向餘老說明解釋自己無心且無意的隱情,因秘而不宣會產生的誤會?此次與餘老對各盆景地方流派與風格的調研活動,讓他越發地明瞭餘老對傳統中國盆景藝術的傳承,充滿企盼和特別呵護的那顆熾熱的心。他甚至料想到餘老師見過這不侖不類的盆景會有什麼樣評價,更不願意讓餘老窺視到他內心深處幾度隱匿的心思和作法,更不能因此而傷了餘老對自己一向關愛的心,內心陣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