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應環境的本能和對美的永恆追求。餘啟明想:這道理正是擬寫文章的論點之一,他知道先人千餘年間由盤腿平坐向雙足垂地端坐起居方式的變革,所帶來居住房屋及生活傢俱的巨大變格,桌椅板凳、床具等的式樣由矮短向長高變化,向方便人使用與視覺習慣方向變化。也因此促就了盆景由先期設定在庭院園林中簡易、拙樸的大中型(相當於今日尺寸標準)作品,向登堂入室,擺放在几案、書桌的中小型盆景轉變。也就是盆景自漢唐後至元代始至明清代鼎盛時多以精巧的中小型盆景為時尚,均體現了當時期人生活環境與方式變化而帶來對視覺藝術的觀賞要求。
劉曉瞥見在廳門前放著盛滿水的塑膠盆中沉浸著幾盆各式的微型盆景,於是好奇地蹲到前面端詳起來,趙先生一見用上海腔的普通話告說:“你們敲門時,剛好在澆灌。”劉曉不甚明白地回視老者,餘老隨即接著趙先生的話補充說:“這種小盆不便直接澆水,就用盆水浸泡的方法,待盆景慢慢吸足水。”劉曉頓時全然明白地點點頭,他環顧紅牆內暇小且整齊有秩的生活環境,狹窄陡立的樓梯、低矮的閣樓,褪色掉漆擦拭得淨光瓦亮少有的幾件傢俱。作工精細紅木博古架上擺設的纖細且不失老態的小樹樁和各種僅拳頭大小造型與色澤上乘的賞石及精美絕侖的各種形象的木質本色微型根雕,眼前的一切都顯合諧、匹配,精巧,他強烈地意識到微型盆景原創於上海,當屬應運而生。當然也屬無奈之舉,是那些遠離土地、山野,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城市人對綠色的想往,這念頭讓劉曉一下想起早些時候讀雜誌介紹日本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有過草類盆景和苔蘚盆景,並且很受日本國人的追捧,這些非傳統盆景形式的藝術創新,在日本被稱作“近代盆景”藝術。於是他問及餘老草類盆景用什麼草這樣的話題,,不想餘老只是面無表情楞楞地掃了他一眼,全無的興致地轉身離去,問了不該問事的劉曉自知討了個沒趣,他懊悔地拍了下自己腦袋,聰明人辦了糊塗事。
(上海“石庫門”民居)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三十六
告別了因為異常熱情,口和手不住地說和動的趙老先生,餘老與劉曉走出狹長的弄堂,穿過路面又寬些了不少的總弄堂後,來到更寬敞的街面,通行汽車的街道。倆人來到大街不遠處一座在上海隨處可尋,被花草樹木奇石裝點得很有文化品味且精巧別紋的街心花園。餘老和劉曉歪靠在座椅上小作休息,兩人漫不經心地觀看才完工不久的街頭園林景觀,沉浸在周圍上上下下一片綠色中,體驗著難得的閒暇休憩。這是在數憧高層樓中間夾縫的一塊高水準製作的綠地。碧綠的嫩草佈滿起伏不平的土坡,坡地上種植一片挺撥向上的水杉林,新吐出翠綠的嫩葉,呈一層層地伸向四方狀逐級地伸向高處,如同尖尖的錐形塔狀。在周邊的花壇裡種滿各色的花卉,園內有鋪就健身腳踏按摩的卵石彎曲小路,在路兩側的座椅上,三三兩兩地坐著周邊的居民。二人有些羨慕地看著人群中的懶散曬著陽光男女老少,受到感染的餘老與劉曉也同樣享受著悠閒,眯起眼睛曬著太陽。劉曉睜開眼四處上下環顧一番突發奇想地說:“餘老,您看看這高樓圍繞中的綠地,象不象個大盆景?”餘老一時還未聽明白劉曉的話,當他的目光順著劉曉手指的指點,向四周的樓房和眼前綠地上下看著,突然笑了,他指著劉曉說:“有那麼點意思,而且你我成了什麼呀?”“擺件,活的擺件唄,山石盆景裡的休憩人擺件,只不過不是磁的,是活的人,哈哈”說著自己先笑了起來。
餘老聽了卻沒有笑,他眼睛一亮說:“你這麼一說,倒讓我想起件同樣的感受,一個月前我去離家不遠的陶亭公園,天下著毛毛雨,岸邊柳樹和草坪都剛長出新綠,桃花盛開,站在湖邊望去是花紅柳綠好景緻呀,我取出相機正要拍照,一看顯示屏畫面,才發現在公園的周邊不知什麼時候起形成了一圈高高的新樓房,更有甚者競有幾幢高層樓深入公園內部,將園內景色隔斷。並且在新建的樓頂還高高地樹立著幾個方方正正的大紅字廣告牌,太刺眼了。那公園畫面就真像你說的一樣,儼然是一個大的山水盆景,站在園中觀去全然沒了以往山青水秀,綠樹藍天的畫面,高樓下的土坡、樹頂的樓玻璃反射光耀眼,真是大剎風景,讓人看了心中犯堵,氣得我扭頭回家了。”
餘老說的陶然亭公園是座落城南的一座很有些年頭的老公園,早年是一少有人跡的荒野園區,曾是城南平民墓地。公園名稱取自唐代詩人白居易詩句:“更待菊黃家釀熟,與君一醉一陶然”之意,並有座高矗湖邊名稱叫慈悲庵的古廟而馳名,而後來逐漸衰落,人去庵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