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配套、談到了居室擺設盆景的心理和生理效應……話題其實就是一個:就是人的生活環境與盆景大小、擺置變化的內在聯絡與成因。
三十五
上海的早晨,顯然是一天中最熱鬧、喧譁的時刻。街道上各種交通工具發出的響聲;早市裡招呼聲討價聲;早餐店老闆的叫賣吆喝聲……共同奏鳴著上海晨曲。餘老與劉曉幾經轉乘公交車,來到市中心黃浦區內高樓大廈背後的一條僻靜的街道,這是條老街,街道兩側花崗岩的馬路牙子的邊角己被磨圓。沿街是一排排十幾年前到處可見,現在漸少有的舊式的二層居民樓,暗紅色細磚牆、暗紅色平瓦的坡型屋頂、青灰色條石的門框、黑色無光澤油漆的對開式街門,被叫作“石庫門”的舊式民居。
在上海被稱作“石庫門”的老式民居,構成舊時上海除了洋房和棚戶區外的最常見的佔絕對多數民居形式。“石庫門”的叫法可能與大門的結構有關,大門採用青石條作門楣和門框,門是烏漆厚實木板做成,上面有三角形、園弧形、長方形門頭裝飾的門扇。在滬方言把物包套,勒固另一物叫:“箍”,以條型石“箍”住門就叫“石箍門”,於是就因“箍”與“庫”音近,而將文字寫成了建築上用字的“庫”。“石庫門”為老上海典型民居,以大門緊閉後形成高牆小院的獨立空間,在喧囂的市景裡,創造了鬧中取靜、溫馨私密、恬靜宜居的民居,百年上海人鍾情的石庫門生活。石庫門建築又是個精細的城市空間佈局系統。在這裡,住者進門入戶,出門是弄堂,出窄弄堂到寬弄堂再到街道,依次有序地展示城市的人文格調。石庫門民居為中西合壁建築,它即有中國四合院的閉合空間結構,也有西式樓的內部組成和外牆上的西洋建築浮雕花圖案,典型的海派人文吸納百川的特色風格。
在一座石條門楣上寫著“威海路五弄二號”緊閉的雙門前,餘老又細心地對照了一下信封上的地址後輕輕敲響門。開門是位長者,有六十開外,清秀的面龐、睿智的神情,隨著他眼睛瞬間的對焦和腦海記憶庫的搜尋,餘老與開門者兩人同時地互道:“你好!”兩隻手也同時握緊,居所主人是上海乃至全國赫赫有名製作微型盆景的大家趙利民老先生。隨即餘老與劉曉二人被主人讓進了門,進門是天井,即是被牆體、廂房、客堂、附房、天井圍牆、後圍牆和大門的高牆圍攏而成的僅幾平方米大的小院,天井不大的空間上下左右擺滿了各種傢什和眾多的盆栽,各樣的綠植滋長在小盆小罐。從院落擺佈到使用功能倒像個多功能的廳堂,它是院與外部的聯接,陽光、雨露從這裡投入,院內花草由這裡向外綻放。迎面客堂是會客廳,廂房是飯廳兼居室、勞作間的多功能廳。客堂室內不多的幾件傢俱,一些老式舊桌椅和老式米櫃,傢俱經不斷地擦拭已少有油漆,清楚地露出木料的本色和紋理,看得出房主人的勤勞和生活的精細。房子只有前後不大的窗戶,室內顯得有些昏暗,在屋內一隅有窄窄且陡立的僅供一人上下的木製樓梯通向二樓,樓上是臥室兼書房,上海平民的典型普通民居。
房主人見來了北京出版社的客人,熱情地招呼著喝茶並迫不急待地說起盆景和盆景書。劉曉趁此機會在院內、屋裡隨意地看著。紅磚牆圍成的小院裡見縫插針般地充分利用空間,在搭成多層的幾架上放置各樣的盆景,大多數是小型的樹樁包括附石樹樁盆景,所用盆器很講究,多是中上等成色,價格不菲的各色造型精美的工藝紫砂盆,屋內兩扇迎陽面的窗臺上和書桌旁都放有做工極好的紅木料的方型、園型、葫蘆型狀博古架,博古架格層上面擺滿幹姿百態的微型盆景。所用盆器如酒盅大小,有園柱形、常方型、橢圓型、多角形、蓮花瓣形數不勝數的各式各樣的盆缽,多為紫砂盆也有少許的小石盆和釉陶盆、瓷盆。盆中裁種的各類植物雖小猶榮:一株株用五針松、地柏、小葉羅漢松、龍柏、六月雪、小蘇鐵、雀舌黃楊、矮幹文竹、小鳳尾竹、榔榆、雀梅等常綠植物種,經獨具匠心的蟠扎、修剪製成的或直乾式樹冠矗立,或斜乾式勁枝撫遠,或懸崖式枝葉探海下垂,或枯乾式枯木逢春,或提根式蟠龍巨爪狀,各式各樣不勝列舉。精心巧手製成的微型盆景顯而易見的人工痕跡,大大地制約了人的想象力,“迷你”的樹樁,讓人聯想到平常所見的各式盆景,而不能像觀傳統盆景中的樹樁那樣可以聯想到樹木、樹林,這大概是人思維的習慣性所致,人大腦聯想與想象是遞進的,逐步地以小見大的原則。但就眼前的生活空間相對而言,在不寬敞居所裡能有擺置盆景的意境已經是很愜意了,況且如此琳琅滿目的綠色雕刻藝術。
因地制宜地開闢藝術天地,這恰是人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