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大衰,日本不把這樣的國家視為比自己強大。事實上,日本似乎一直準備與中國就朝鮮問題打一仗。
1894年春,朝鮮國王請求清廷出兵協助敉平東學黨之亂。清廷應朝鮮之請及時出兵,而日本也出兵。雖然不久亂事即告平定,但雙方都拒絕撤兵。日本似乎決心一戰,並在7月先發制人擊沉中國一艘載運水兵的軍艦。日本稍後在8月1日正式宣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在隨後的戰鬥中,日本在陸上與海上都佔優勢,但最具決定性的要素是日本在海軍戰術上的優勢,該戰術是日本向英國海軍戰術模仿而來的。9月,中國北洋艦隊在鴨綠江口受到重創,11月,北洋艦隊基地旅順港被日軍佔領,1895年2月,北洋艦隊最終在威海衛被摧毀。
1895年4月,兩國簽署《馬關條約》,清廷必須支付鉅額賠款,放棄在朝鮮的權利,割讓臺灣與遼東半島給日本。
這是日本在亞洲建立帝國的第一大步,而西方列強注意到了。對朝鮮與滿洲有野心的俄國,很迅速地採取行動。《馬關條約》簽署不到一週後,俄國聯合德國與法國建議日本放棄遼東半島,以免引起這地區不穩定。急於與西方列強親善的日本政府接受了建議,但引起國內民眾的不悅。
僅僅幾年後在1898年,同樣的這三國開始在中國劃分勢力範圍,日本民眾的不悅轉變成憤怒。日本人尤其怨恨俄國,後者獲得租借遼東半島25年的權利,而這遼東半島正是俄國強迫日本放棄的。
至此階段,藉著政治改革與對清戰爭的勝利,日本已成功獲得西方國家的尊敬。日本也成功地獲得不平等條約的區域性修正。在甲午戰爭爆發僅幾周前,英國已同意放棄治外法權,並讓日本區域性恢復關稅自主權。在1897年之前,其他主要國家跟著這樣做,但完全恢復關稅自主則要等到1911年。
然而,甲午戰爭的勝利與修約成功並未給日本政治形勢帶來原先期待的穩定。領導人士因遼東半島事件受到嚴厲的批評,政治形勢在某些方面惡化了。
政治舞臺退化為旋轉木馬。政黨成立、解散、改組、改名,重新採用原來的名稱,或者使用他黨名稱但黨名前面加上“真”字。政治人物定期換黨派或改變效忠物件。辭職與復職很普遍。在1896年中期與1901年中期之間,首相換七次,三次是因為伊藤博文辭去首相職位。
一項重要的發展是伊藤設法在1900年成立他的新政黨,這執政黨叫“立憲政友會”。但他仍引起山縣等強硬保守派人士的不悅,他在1901年5月第四次辭去首相職位是他最後一次辭去這職位。他厭倦政治,但仍擔任政友會主席直到1903年。他的政黨作為一股有實力的力量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久。
1901年伊藤辭職後,山縣再度受邀出任首相,但他已經不止一次擔任首相,而他也厭倦了。這職位改由其黨羽桂太郎(1847~1913)接任。雖然出生在一個長州武士家庭且只比伊藤和山縣小几歲,桂太郎通常被視為“第二代”人物。###時代行將逝去。桂太郎有時被稱為###,但實際上他被較年長的###視為晚輩。
第五節 戰爭與政治(2)
桂太郎在任四年半,也為政治帶來相對的穩定,是明治時代在任最久的首相。原因之一是國外事件壓倒國內問題,即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
自從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以來,日本與俄國之間一直醞釀著麻煩。俄國繼續其在東北亞的由廣泛的鐵道所象徵的擴張政策。1900年,華北爆發仇外的義和團事變,由包括日本與俄國在內的八國聯軍所敉平。但在亂事平定後俄國拒絕撤軍,其他七國大多對俄國的這一舉動表示驚愕,尤以日本為甚。
務實的伊藤希望日本與俄國來個交易:日本承認俄國在滿洲的權利,以換取俄國承認日本在朝鮮的權利。但俄國反對。山縣與桂太郎也反對,兩人都深信日本與俄國難免一戰。他們寧願獲取英國的支援,這一支援由1902年1月的日英同盟所達成。這是一項劃時代的結盟,是一個西方國家與一個非西方國家之間以平等條件首次締結的軍事條約。
這一結盟未承認日本控制朝鮮,但承認日本在朝鮮的“特殊權利”。這一結盟也不意味著,假如日本與俄國發生戰爭,英國將與日本並肩對抗俄國。但它讓日本相信,在這樣的戰爭中其他西方國家不太可能採取不利日本的行動。
戰爭決定在1904年1月下達。日本軍力現在相當可觀,自從1897年以來,國家預算有一半以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