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不出奇的尋常之事。
在這一時期,義比忠更深刻地影響著武士道的內涵,而輕生重死的日本傳統思想與禪也緊密結合起來。天下大義、無慾無求、笑看榮辱等與近世“武士道”總體相悖的內容,在戰國時代達到了巔峰。
前言(2)
最終結束亂世,建立新的也是最後一個武士政權——江戶幕府——的乃是德川家康。此人起於貧困微末,因而用無條件的忠誠教育和要求臣下,他最初所統治的三河國,當地武士就以對上級狗一般的忠誠享譽全日本。於是,在家康對忠義之行的褒獎和宣揚下,新的“武士道”就此誕生了。
作為德川家世襲重臣的大久保忠敬創作《三河物語》,在戰國時代最重忠義的武田家族留下《甲陽軍鑑》,這兩本書對近世“武士道”的形成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們所認可和確定的“武士道”,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士道是戰士之道,讚美武勇,嘲笑怯懦;第二,將武士喻之為犬,注重主從的情誼關係;第三,提倡復仇和殉死。前兩條還是舊時代計程車道內容,而最後一條則是新的,是為其它他文化體系下的人們所無法理解的因素,也是近世武士道逐漸走向殘忍和暴虐的根源所在。
江戶幕府的統治逐漸穩固之後,大規模戰爭基本已經消亡,武士也逐漸從戰爭時代的戰士轉變成和平時代的行政官僚。在這種情況下,舊的倫理道德已經不適用了,武士必須在新的環境下建立新的行為規範,尋找新的精神依託,山鹿素行於是應運而生,完善了近世計程車道內容,同時也為未來軍國主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山鹿素行是日本著名的儒學家和兵法家,因此他所推崇的武士道也包含了相當多儒教的因素,便於為統治階級所接受。首先,他推翻了主從的“情誼”說,認為忠誠乃是天道,是人倫的大綱,是類似於朱子學說中的萬世不變的“理”。其次,他認為武士道不僅僅是戰鬥者的倫理,更是普遍的真理,武士不是戰鬥者,而是人倫之師,對於農、工、商若有悖逆之事,必須速加懲戒,以正人倫。第三,非議殉死和復仇,因為士道的行動準則是“仁”,殺身以成仁,捨身以取義,為的是仁義,而非情誼。然而很可惜的是,山鹿的學說雖為江戶幕府所接受並推廣,這第三條卻始終未能為大多數武士所接受。
“忠”而非“仁”的思想長時間佔據著日本儒教界,因此在日本文化血液中被根深蒂固地植入重榮辱但輕善惡的基因,換言之,日本人很在意羞辱感,卻很少有罪惡感。在武士們看來,不肯受辱,憤而自盡或者復仇者,要比含羞忍恥而取義成仁者更值得尊敬。這一思想直接導致了近代的侵略戰爭,武士雖然名實俱亡了,武士道雖然名存實亡了,但大久保忠敬和山鹿素行的學說對整個日本精神和文化的影響卻遠未淡化。
不過,本書所描述的乃是近代武士道成型以前的一些武士們,他們的經歷、思想乃至行事風格都大相徑庭;但有一點是相同的,他們都是些勇敢的戰士,是傳統的而非近代官僚化以後的武士。無論是義經的復仇、正成的死國、謙信的仗義、信長的革命,還是利家的耿介、忠勝的豪勇、吉繼的成仁,都更多地包含著一種樸素的不同於流俗的動人品質。換句話說,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陽剛”之氣,是無愧於“武士”這一稱號,也無愧於“戰士”這一職責的。
當然,這七名武士並不能代表全體武士,更不能代表各個時代不同計程車道風貌,但從他們身上,或許可以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瞭解究竟何為武士,何為武士道。武士並不是什麼神秘的存在,真正的武士道也不是洪水猛獸,他們只是特定國度、特定時代下的必然產物。時至今日,他們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或許我們可以從中瞭解一些什麼。
赤軍
2008年5月
目錄
一、智勇絕倫的修羅判官——源義經(逆麒麟)·001
源義經是日本歷史上的天才軍事家,神出鬼沒的奇襲戰法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後人總結他的軍事經驗,撰寫為四十二條兵法秘訣,是為《義經虎卷》。
1。牛若丸降生·003
2。遮那王與惡鬼·007
3。奧州之旅·011
4。以仁王的令旨·015
5。兄弟相逢·018
6。旭將軍·022
7。強渡宇治川·026
8。奇襲一之谷·030
9。速破屋島·034
10。壇浦海戰·040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