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所部人馬徑直迴歸自己封地去了。勝家自恃驍勇,從尾張一路拼殺,所向披靡,不以秀吉擅自脫隊為念,仍舊催促大軍按照既定方略狂奔猛進,想要趕在七尾城被攻陷之前同上杉軍展開決戰,以成就自己擊敗“越後之龍”的豐功偉業。
天正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三日,上杉軍終於同織田軍在戰場初逢——著名的“手取川合戰”就此爆發了。
雪國之春(1)
柴田勝家揮師北進,可惜他緊趕慢趕,終究還是晚了一步。在織田大軍抵達七尾城之前,畠山家中與長續連敵對的家臣遊佐續光、溫井景隆等人發動叛亂,在誅殺了長續連、綱連父子及其一族之後,立刻倒向上杉軍一方,七尾城在被圍困了四十餘日之後陷落。謙信於是指揮著三萬餘人的上杉軍,迎著織田大軍便殺了過去。
要說此戰,上杉軍在人數上原本處於劣勢,但是在得知堅城七尾已經失守,謙信親自來戰且近在咫尺的訊息,使柴田勝家大驚失色,素來號稱勇猛的他懾于謙信的威名,急令大軍全速撤退。為防萬一,他還特意讓裝備有西式火槍——也就是戰國時代所謂的“鐵炮”——部隊負責殿後,上杉軍向來以騎兵為作戰主力,只要他們敢追上來,到時候連人帶馬一起轟殺便是了。
這種戰法確也有其成功的先例。且說在天正三年(1573年)的長筱合戰中,武田家新任家督勝賴不顧家中眾臣反對,在長筱平原上以騎兵軍團從正面向織田…德川聯軍發起強襲,結果被親自出陣的信長指揮著火槍隊在防馬柵後殺得大敗,家中以山縣昌景、馬場信房為代表的“武田四名臣”,除了留守北信濃的高坂昌信外,竟然被一下子轟死了三個。武田家從此江河日下,雖然大體上保全了極盛時期的領地範圍,終究元氣大傷,不復信玄生前的榮光了。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戰爭從來沒有什麼必勝的法寶,柴田勝家不是織田信長,上杉謙信更不會是那個有勇無謀的武田勝賴。兩軍在九月二十三日於能登西部的加賀國手取川河畔展開激戰,上杉軍騎兵各成小隊,互為策應,以電光火石般的攻勢向織田軍的殿後部隊發起了猛攻。時值深夜,暴雨如傾,防水效能很差的火槍根本無法發揮出應有的威力,遑論要擊中這些從四面八方湧上前來的上杉軍騎兵了。結果殿後部隊不多時便被突破,餘下困在河灘間等待渡船的織田大軍,就此成為了上杉騎兵刀俎上的魚肉。據說,當日戰死的織田兵總數約有數千,其間半數是被上杉騎兵的戰馬驅趕到河中淹死的。眼看潰滅幾成定局,柴田勝家這才想起自己好歹亦算名將,不能如此窩囊,於是高聲大喊著部下前田利家、丹羽長秀等人的小名說:“犬千代、米五郎左,你們想讓我的武名蒙羞嗎?”後者應聲奮起,糾合殘部奮力相抗,這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
柴田勝家大難不死,一路朝向南方跑去,逃出了加賀國,一直跑到越前國的金津城方才停下腳步。上杉謙信趁勢進擊,兵鋒直抵越前連線加賀的要隘大聖寺城。勝家聽說謙信還在追,趕緊又跑,再退到福井地區,想要糾合人馬,固守自己在越前的本據北之莊城,其情形之狼狽,還一度被當地百姓編作了歌謠廣為傳唱。至於謙信本人,則與家臣們笑談說:“織田軍比想象中還要不堪一擊,如果都是這樣,那麼此後一直打到京都,沿途都不必有所擔心了。”
不過他在此後很快便停止了對織田軍的追擊,因為身後關東的北條家一直騷擾不斷,謙信於是在平定能登全境之後收兵回到了春日山城,並於這年的十二月二十三日,向上杉家領下的北陸及關東諸國發出了來年遠征的總動員令。只是他發出這個命令,究竟是想等到開春後一鼓作氣打到京都去消滅織田信長,還是想徹底地端掉關東的“禍根”北條氏,因為史料語焉不詳,後人已經很難做出一個明確的結論了。新年剛過,謙信又釋出了遠征出發時間為三月十五日的命令,上杉家中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了遠征的各方事宜。
然而,上杉謙信的生命,卻隨著越後的積雪,在這年的春天漸漸消逝了——三月九日,時年四十九歲的“越後之龍”,忽然在如廁的途中昏迷不醒,就此病倒在了春日山城中。
有關他的病因,根據一般的說法,是因為他生性好酒,且擅豪飲,縱使在戰場上也是酒不離身——為了方便,他還創造了能在馬背上喝酒的“馬上杯”——終因飲酒過多而導致高血壓,而且併發腦溢血所致。再考察他病倒時的情景,也確實符合腦溢血的症狀,這在當時實屬絕症。上杉謙信的病情迅速惡化,終於在四天後的三月十三日與世長辭,彌留之際留下辭世歌:
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