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頁)
羅馬的支援,放手大幹,好像保加利亞已經是羅馬天主教的地盤了。這種事情是拜占庭所不能忍受的。公元864年,保加利亞發生饑荒,拜占庭趁機率領軍隊進入色雷斯,徹底打敗了保加利亞人,並強迫其撤銷與法蘭克人的和約,同時接受東正教。保加利亞沙皇被迫接受了東正教,並受到君士坦丁堡大教長的管轄。這樣,拜占庭得到了東歐地區的徹底勝利。同時伯利斯一世也在國內積極*了起來反抗接受東正教的人士,還把其中最主要的52個貴族砍頭示眾。自從以後,保加利亞走上了文明道路,伯利斯一世也被後人尊稱為保加利亞文化奠基人。之後的數年,伯利斯一世一直與拜占庭保持友好關係,從他給君士坦丁堡大教長的信中可以看出保加利亞人非常渴望接受教會的一切。後來,在866年,伯利斯一世再次提出保加利亞獨立教會的事情時拜占庭再次避而不談。伯利斯一世很反感拜占庭人的這種傲慢態度,再次投向羅馬教皇,教皇也十分高興的幫助他。雖然教皇也沒有同意他建立獨立教會的要求,但伯利斯一世反覆斟酌後還是希望同羅馬建立友好關係,但是一件突如其來的事情打亂了他的計劃。從此以後,保加利亞永遠的和羅馬失去了聯絡,成為了東正教會的一員。
第十九章 君士坦丁堡公會議
拜占庭國家的強盛帶來了君士坦丁堡宗教力量的強盛。自從毀壞聖像運動過後,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再次恢復了統轄東方各主教區的權力。為了把宗教權力變成普世性的,君士坦丁堡和羅馬都開始角逐爭強。
學者弗條斯(Phoyios,858…867,878…886)在公元858年12月25日當選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尼古拉斯一世(Nicholas,858…867)同年當選羅馬教皇。自此後,東西教會爭奪歐洲領地的戰爭正式開始。弗條斯繼承了他的前任的精神,一方面繼續對巴爾幹進行宗教擴張,另一方面壓制不同政見者。那些不同政見者由斯圖迪特修道院院長尼古拉斯(Nicholas)領導,積極擁護被政府因意見不合而攆下臺的前君士坦丁堡大教長伊格納提烏斯(Ignatios,847…858,867…878);反對拜占庭政府的所作所為,另外還時有早已過時的不同教義來反對弗條斯當選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從這點上我們可以看出這些人的幼稚,因為他們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的潮流,他們仍舊聽從羅馬教皇的旨意。其實弗條斯的當選確實不合規矩,他也一直想得到羅馬教皇的承認,也曾多次寫信或派人訪問或呈送宗教會議報告,但東西兩方的隔閡已經無法彌補,兩方必然要在爭奪屬地問題上陷入分裂的漩渦之中。羅馬教皇尼古拉斯一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權力,大力支援拜占庭的不同政見者,並暗中慫恿伊格納提烏斯站出來把弗條斯趕下臺。他認為自己是基督教的首腦,以後更是世界的首腦,所有的問題的最後裁決權都是教皇才能享有的。而他的普世教會也是世界性的,東部這樣亂來純粹是不把他放在於眼裡。因此他一直不承認弗條斯的君士坦丁堡大教長職位,甚至在863年召開會議,宣佈罷免弗條斯。當然,東部君士坦丁堡教會也不是好惹的。當初帝國建立初期曾有五大教會,而現在東部的教會只剩下了君士坦丁堡,其它的都已蕩然無存。拜占庭已經變成了一個皇帝、一個教會。在這種情況下,可以看出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在宗教事務中已經和拜占庭皇帝一樣,完全是整個帝國的中心,有著絕對的權力和威信。他們利用自己的力量已經把教會的觸手伸到了拜占庭軍隊都無法觸及的俄羅斯,世界普世教會的稱號離他們也許比離羅馬還要近。因此說他們並不是那些等著羅馬教皇去拯救的羔羊,而卻是與羅馬教會平起平坐的權力爭奪者。而這種爭奪的焦點就在保加利亞問題上。
在保加利亞問題上,兩派教會都派出了大量教會人員,就是為了爭取保加利亞的歸宗問題。羅馬教皇的傳教士進入巴爾幹讓拜占庭政府十分不快。拜占庭皇帝立刻寫信給羅馬教皇,他自稱自己是羅馬的繼承人,君士坦丁堡就是羅馬的首都,因此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主教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所以羅馬教皇不能撤銷,也不可能撤銷弗條斯的君士坦丁堡大教長職位。反而羅馬教皇卻只是一個普通的教會,並沒有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君士坦丁堡大教長弗條斯則更進一步,斥責羅馬教皇在宗教禮儀上的錯誤,徹底攻擊羅馬教會的“化質說”。弗條斯他把自己擺在整個歐洲教會仲裁者的位置上斥責羅馬教皇為異端。讓教皇尼古拉斯一世本想撤銷其職位的願望化為泡影。甚至在公元867年,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中拜占庭皇帝親自提出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