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原。人們用這些地下水來澆灌農作物以及充當生活用水。另外,保加利亞還有很多的層間水,但這些層間水的水質不太好,含大量的鹽分和雜質,不適用飲用或灌溉。
保加利亞有3700多種植物,約佔到巴爾幹半島植物總數的一半多(巴爾幹半島上有6600多種植物)。因為保加利亞的地理情況決定了保加利亞以中歐闊葉林為主、針葉林為輔。保加利亞的闊葉林佔到森林面積的3/4,其中以櫟樹和山毛櫸樹為最多。櫟樹即橡樹主要分佈在保加利亞南部地區以及黑海沿岸,800…1000米的向陽坡都是它們的樂土,同時與櫟樹混雜在一起生長的還有榆樹、梣樹、椴樹、槭樹等。山毛櫸則喜歡比櫟樹寒冷一些的地方,在巴爾幹山以及里拉——羅多彼山的900…1500米處都可以看見它們的身影。其他闊葉林則很少,且幾乎都集中於多瑙河谷地地帶。當然在這附近也有人們很喜歡的野葡萄樹和栗子樹等等。保加利亞的針葉林地一般都生活在1500米以上的寒冷地區,比如里拉山的針葉林的十分繁茂。各種杉樹和松樹都佔據了里拉山和西羅多彼山的山頂,同時在1500米以下也有偶爾分佈,不過一般都和山毛櫸樹混雜在一起。在這些樹林之間,我們還可以看到大量的牧場,這裡的草場肥沃、泥土溼潤,不論是種植經濟作物還是進行放牧,都有極高的經濟價值。
保加利亞的動物資源更是豐富,約有萬種動物在這裡生活。昆蟲佔到了絕大多數,脊椎動物約有700種左右。我們可以發現保加利亞的動物也和地理情況一樣,每一段有每一段的特色。如南地中海地區,有很多蛇類,其中不乏珍稀品種,它們在漫長的過程中適應了那裡的生活環境,如果在保加利亞其他地方根本就無法見到。在比如山區,即巴爾幹山、里拉——羅多彼山等地,有各種鼠類、狼、狐狸、熊、野兔、鷹、鹿、羚羊等,有特色的動物不止數十。不過,最近幾十年的工業化也部分破壞了這些優美的環境,並造成了上百種動植物的滅絕,現在保加利亞政府已經開始修建保護區,逐步保護這些珍稀物種。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保加利亞的氣候及物質生活(2)
下面讓我們來說說保加利亞人的飲食。保加利亞人的飲食一直就很有特色,讓我們從種植的農業作物開始分析。
總的來說,保加利亞的農業產品還是以滿足生活需要為主。在山地地區多以種植亞麻、棉花、芝麻、土豆和各種水果為主;而在廣闊的平原地區黑麥、大麥、燕麥等穀物作物;同時在寒冷的巴爾幹山脈也有一些地方適合放牧。也正是由於這樣的地理分佈,以及天氣情況,讓保加利亞人很早就開始建造蓄水池,以備地中海地區多變的天氣,讓農作物在乾旱少雨的夏天也能得到充沛的水源。
麥子是這裡的主要農作物,遠在希臘羅馬時期就開始種植軟粒的小麥,即使到現在小麥也是保加利亞人的主食。但後來因為*人的擴張,帶來了更好的作物,即前面所說的黑麥、大麥、燕麥等穀物,這些穀物雖然口感比原有的小麥類稍差,但產量比較穩定,適合於食用。不過,保加利亞沿黑海地區也有部分稻穀類作物和菜豆,但由於口感很差容易傷胃且播種量很小,所以一般用作家畜的飼料。如此的配置必然造成與其相適應的飲食。據拜占庭史料記載,保加利亞人很喜歡吃麵包,根據各地區的農作物情況,各種麥類都能做成麵包,但只有小麥做的麵包做好吃。難怪13世紀的一位歷史學家抱怨:大麥麵包師農民的食物,像他這種地位的人實在是無法下嚥。文獻曾記載,保加利亞人曾使用牛車做麵包,可是由於場面的戰亂,從公元初年到18世紀末好像一直就沒改變。不過也因為麥類的產量穩定,所以整個中古時代,麵包價格一直維持在比較穩定的水平上。甚至於羅馬人在3世紀還特別規定,城市裡的高階貴族要經常為農民分配麵包,作為自己的義務。後來在7世紀以後,這個任務逐漸落到了東正教會的頭上,很多東正教徒就以這個為終身職業,救濟窮人和乞丐,特別是大饑荒的時候,更是會加倍發放。12世紀以後,麵包食用數量減少,肉類與動物蛋白攝入量增多,使得保加利亞人開始增加肉類的需求,麵包發放也就是也也就逐漸萎縮。現代的保加利亞人與早期的保加利亞人飲食沒有太大區別,但卻與西歐人的飲食有很大區別。主要還是由於消費情況、飲食結構以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出現的。現代保加利亞人通常是早中晚三餐,他們比較重視中餐及晚餐,其中晚餐為正餐。在菜餚搭配上葷素結合,但以加入香料的肉類為多,同時有餐前開胃酒和餐後甜點,食譜是很考究的。要說保加利亞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