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巧還是必然?另外的就是關於政教合一問題,明著說利奧是想把教權奪過來,其實更準確地說他是想政教合一!這樣皇帝具有召開基督教會議的權利,也可以做教會問題的最後裁決,還能隨意任免教會的教職人員。這不是政教合一,這又是什麼?!
(3)經濟因素
這個因素並不是主要因素,我就順便一帶而過。運動初期教會擁有的世俗權利已經可以與貴族抗衡,有龐大的地產、豐厚的收入、大量的有志入教青年儼然就是一個獨立國家。誰不眼紅呢?再加上連年戰爭的消耗。幹掉他就能增加國庫一半的收入,何樂而不為?
2。毀壞聖像運動的過程
這次運動的過程極為複雜,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利奧三世統治時期(726…741);第二階段是至787年伊琳尼病死結束;第三階段是813年利奧五世(Leo V,813…820)到米哈伊爾三世統治時的《尼西亞法規》的頒佈。
第一階段即利奧三世統治時期,他平息了*人的入侵之後就開始致力於毀壞聖像事業,他以身作則,在剛釋出完法令後就把皇宮門口的基督雕像拆除了。為這件事居然還引起了國內的起義。後來,他發現這樣不行,必須依靠國家的力量和理論基礎作保證,因此就在730年制定並頒佈了毀壞聖像的法規,從而在法律上有了依據。他知道自己的主要目的是政教合一,所以一直在按照法規行事。由此而能讓他的繼位者做到政教合一這個目標。但是他的繼任者好像對這個觀點不有任何認識。從此走入了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已君士坦丁五世繼位為開端,這是這次運動的高潮。他走出了父親的圈子把毀壞聖像運動演變成了一場教會清洗運動。使用軍隊毀滅一切聖像藝術品,並把高階教職人員流放,教堂、修道院充公。大量的教士和聖像崇拜者逃跑並流亡國外,一部分到了*,另一部分去了保加利亞,最多的則是到了義大利。羅馬教皇接待了這些人,並給予他們幫助。教皇發現拜占庭已不再能保護自己,而且已經如此墮落,遠水解不了近渴,索性找一個新的代理人吧,這就是查理大帝的加冕和西部羅馬帝國的重建,拜占庭正在毀壞聖像如火如荼的時候,西方已經開始了新的歷史。這一段我將在歐洲局勢第二部分重點介紹。而這時的拜占庭也由於毀壞聖像的問題造成了大分裂,君士坦丁六世的攝政皇后伊琳尼召開了尼西亞宗教會議,確定不再毀壞聖像,但是贊成和反對派各佔一半,新的*爆發了,伊琳尼被流放。第二階段告一段落。
第三階段則開始於利奧五世的繼位。這個時候的毀壞聖像運動政策已經非常緩和,雖然出現了一些*教士的行為,但已經不如以前那樣殘酷。終於黃侯賽奧多拉頒佈了禁止毀壞聖像的規定,這場社會動盪才最終結束。
3。毀壞聖像運動的影響
這場曠日持久的運動造成的結果是空前的。我們仍然從宗教、政治、經濟三方面入手。
(1)宗教影響
這次打擊最大的就是宗教方面。因為多年的毀壞聖像運動,基督教已經徹底敗於皇權手中。在拜占庭後面的600年間再也沒有成為一支堪與皇權抗衡的力量。大量地產被充公,以及修士修女大量還俗,讓基督教派系無力重整河山。再加上聖像與教堂壁畫的大量破壞,人們不再注重於神的藝術,而是開始注重身邊的世俗藝術,連皇帝的畫像在不遠的將來也出現在了教堂的壁畫中。從此拜占庭走上了人本主義道路。一直到土耳其滅亡為止,拜占庭都非常富強。而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後,拜占庭人又把這些東西帶到了西歐,促生了西歐的近代發展
(2)政治影響
藉著這次毀壞聖像活動,拜占庭皇帝清洗了大量敵對勢力。利奧的家族來自於敘利亞,並不屬於根正苗紅的拜占庭人,自然會有許多敵對的人人為他們當皇帝不合適。最主要的還是西部的勢力,皇帝所代表的東部勢力要想打敗西部勢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透過這樣一次清洗活動,皇帝不僅得到了大量的教會財產,還藉機*和流放了希臘和巴爾幹的西部主要貴族,為自己的穩坐皇位打下了基礎。並且開始接受東方的“皇帝崇拜”。在軍事上則得到了大量的青壯年兵員,本來在運動之前教會吸收了全拜占庭2%的人口,但現在這2%的人口已經重新歸於皇帝這邊,不能不說為將來的戰爭勝利打下了基礎。從此以後“拜占庭不是為了生存而戰,而是開始擴張。”
(3)經濟影響
經過這次運動以後,教會不再膨脹,人員流失減少,經濟開始蒸蒸日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