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第3/4 頁)
軍的這種心態,他們也化妝成明軍,組織了一次假救援,當祖大壽親自帶領城內明軍去裡應外合以後,立刻陷入了後金軍的層層包圍。要不是祖大壽的親兵經過訓練後,單人實力已經在滿洲白甲之上,又是感恩的拼命救援,祖大壽又是命好,他絕對不會只是受傷撤回了大淩河城內。
不過這次從城內出兵,也把祖大壽手中最精銳的親兵折損了個七七八八,明軍的信心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大淩河城裡的明軍也就再也沒有能力向城外的後金軍出擊了。
而這些天,大淩河城內的糧食都已經耗盡,城內的木料也基本上也都燒光,連城中的騾馬也都基本上宰殺乾淨了。這沒有了糧食,就是天兵天將也沒有折,不要說在野戰也佔於絕對下風的明軍了。
何可綱看著城外,問祖大壽道:“祖總兵,仗打到了現在,我們都已經到了絕路。這是守城還是突圍,你可得拿個主意啊!”
祖大壽聽了這話,眉頭立刻緊縮。其實應該還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向城外的後金軍投降。而皇太極也已經好幾次向城內的明軍送來了勸降信,答應只要明軍投降,將給予城內明軍軍將和兵丁極優厚的條件。
可祖大壽知道何可綱是絕對不會投降的。可祖大壽卻有些猶豫,這城內的明軍,絕大多數都是祖大壽的嫡系,而且還有祖大壽的幾十名子侄在城內明軍中,擔任了各級軍將。
要祖大壽把這一切都犧牲,就是想著和大淩河城共存亡,就等於祖家基本被排擠出了遼東將門的圈子,按照大明朝把武將視為僱傭軍的德行,祖家沒了利用價值,也就是分分鐘滾出武將行列的樣子——祖大壽也確實狠不了這份心。不過,自己去投降這一直被遼東軍將視為蠻夷的後金軍,祖大壽的心中也絕對不會樂意的。
想了一會兒,祖大壽開口說道:“這沒了馬,怎麼突圍啊?就算是有馬,你看看城外那壕溝和土牆,我們照樣衝不出去,還是在城內固守待援吧。”
“可這一直守下去也不是辦法,這援軍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會來到啊!”何可綱說道。
“也不見得,孫督師一定不會放棄我們的。再說,城外有資歷率大軍救援我們的只有吳襄了。他一定會盡全力的,畢竟他是我的妹夫。”
“吳襄?你那妹夫……?”感覺到自己說的話可能會刺激到祖大壽,雖然何可綱和祖大壽比較熟,平時倆人說話也比較隨便,可是何可綱還是在最後硬生生地把自己的話頭收住了。
“盡天命吧!”祖大壽當然知道自己的這位老搭檔要說什麼話,他苦笑著搖搖頭。說實在話,祖大壽對自己的這位妹夫,有沒有能力來救援自己,祖大壽自己都沒有什麼信心。
“熬下去,城中你我的兒郎肯定沒話說,可這糧食怎麼辦呢?”何可綱接著問道。
可是何可綱卻有些驚訝地發現祖大壽並沒有回答他的問話。祖大壽反而轉過了身,目光看向了城內。
順著祖大壽的目光,何可綱發現祖大壽看向的正是城內的一隊民夫。雖然那些民夫也餓了很久了,可這隊民夫依然搬動著守城所需的檑木磚石。
一剎那,何可綱有些不忍心,可立刻,他又鐵石心腸了下來。為了能夠和城外的後金軍耗下去,這總有人要做出犧牲吧。
當祖大壽的目光轉向何可綱的時候,何可綱也微微地點了點頭。祖大壽立刻向身後的親兵隊長吩咐道:“到城裡先找些老弱開刀吧。記住!做的乾淨一些!不要讓人看到。”
……
祖大壽沒有失望,因為督師孫承宗確實組織了四萬明軍,在總兵吳襄的率領下,又一次地來救援大淩河城了。
可祖大壽又失望了,當知道明軍再次救援以後,後金軍立刻組織了二萬軍隊進行了阻擊。
可這次戰鬥卻根本沒有打起來。當吳襄看到對陣的後金軍時,還沒有戰鬥,吳襄就帶頭逃跑。見到自己主將的舉動,明軍立刻大潰。後金軍順勢掩殺,明軍立刻屍橫遍野。
可令人好笑的是,帶頭逃跑的吳襄卻沒有逃掉,他被追擊的後金軍圍困起來,情形是萬分危機。
就在這個時候,整場戰爭中的唯一亮點出現了。隨同一起出徵的吳襄的兒子,年僅十六歲的吳三桂率領著身邊僅有的幾十名家丁衝入了後金軍的重重包圍,竟然把自己的父親吳襄給救出來了。
而這個舉動,也因為這是明軍戰鬥中的百暗中的唯一亮點,而被孫承宗奏報到朝廷中。作為偏執地認為:孝子就是忠臣;孝子就是勇將的崇禎皇帝,立刻把吳三桂的名字給牢牢地記住了。從此以後,吳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