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部分(第2/4 頁)
“那就圍點打援!”
“但是。。。。。。。”代善還要再勸,皇太極卻是冷哼一聲,下定了決心:
“這次我們滿洲固然困難,可是關寧軍就問題小麼?一是這次勤王關寧軍最強的家丁也是疲累不堪,那些農民一樣的病我們滿洲勇士放在眼裡?二是突然,關寧軍絕對想不到我軍大敗之後反而會再度進攻,三是關寧軍的督師孫承宗還在路上,關寧軍指揮還不協調!這三點加在一起,我滿洲勇士勝機至少七層,如何不能賭一把?我們滿洲勇士被劉白羽擊敗一次,就沒有膽子了麼?”
338反客為主
就在劉白羽回到山東的幾個月的時候,大淩河城守將主帥,總兵祖大壽和副帥何可綱正在一籌莫展地站在大淩河城的城牆上,看著城外後金軍的營地。
本來祖大壽對於增築大淩河城是極有信心的。畢竟滿洲在北京城下,先是敗給劉白羽,而後在遵化又大敗給劉弟,不可戰勝的神話早就破滅,而且失去了大量關內被掠奪的物質,按理說該消停一年,讓關寧軍把大淩河城修好才是。而且就不算後金新敗的巨大影響,就是在歷史上在後金軍和明軍的戰鬥中,雖然在野戰中,明軍幾乎被後金軍打破了膽,但是對於守城,明軍還是有著很強烈的心理優勢的。
雖然後金連續攻克瀋陽,遼陽等大城市,看上去這個輝煌,實際上到現在為止,後金軍攻克明軍的城池,除了明軍主動放棄的那些以外,基本上都是後金軍派出內應,混到城池中裡應外合打破的。直接攻打下一個重要的明朝城池的例子都是幾乎沒有的。
當時更讓祖大壽樂觀的是,他認為後金軍不會長期圍困大淩河城,因為後金軍圍困大淩河城的時間已經是快要接近秋收了,後金軍中的兵丁,按理說還要回去忙著幹農活——畢竟都是蠻子不假,漁獵的女真人和遊牧的蒙古人不是一回事啊。
而對於有著火炮和堅固城池的祖大壽,又在大淩河城裡有著一萬多名戰兵和二萬多名建城民夫,還有在城中存有四個月的軍糧,祖大壽認為後金軍一定會在大淩河城下碰個頭破血流的。
最開始的時候,還真是按照祖大壽設想的沒錯,後金在年初大敗中,白甲損失相當的大,很多毛頭小子也被算成了白甲,而祖大壽吸收了一些劉白羽的練兵經驗,比如重視佇列,紀律和遠端投射的梯次之類,一開始的交換比居然破天荒的有利於關寧軍,開戰頭三天,關寧軍損失三百多人,皇太極的八旗損失五百多人!
不過結果卻是祖大壽收了回來,不敢再和滿洲硬碰硬了——因為關寧軍損失三百多人都是祖大壽的親兵,精銳中的精銳,祖大壽的老本,實際上這種最強的精銳,祖大壽也只有九百多人——損失三百多人絕對讓祖大壽心疼不已。
畢竟大明朝的體制下,將軍和僱傭兵也差不多,沒有了自己的強悍親兵,大明朝能讓你自生自滅都不錯了,還指望朝廷的賞賜,那就是不要智商了。
祖大壽儲存實力的結果就是徹底喪失了戰場主動權,祖大壽本人卻覺得沒什麼,只要自己守住城池,保住自己的精銳,外面的糧食送給後金也沒什麼。
但沒想到的是,後金軍竟然不硬碰硬地攻城了,他們玩起了耐心,最後甚至玩起了城外築城的這套,在大淩河城外,後金軍挖了三道壕溝,壘砌了兩道土牆,建立了堅固的大營,把大淩河城嚴嚴實實地圍困了起來。
祖大壽不知道的是,上次後金軍入關皇太極固然大敗,但是代善和蒙古爾泰卻是先走了,戰利品基本沒有損失,搶掠了大量的漢人勞力,這些勞力現在都作為奴隸給滿人種田呢。後金軍的兵丁根本就不用分心去管家中的收成,他們只要安心地在大淩河城打仗就可以了。
可後金軍這一改變戰術,大淩河城內的明軍可抓了瞎。人家用城外築城的這套,圍困住大淩河城,反客為主,這出城野戰變成了攻城,實際上就是去送死,可守在城內呢?這糧食可只有四個月啊!這對敵時,最毒的計策可就是斷糧啊!
祖大壽和何可綱知道督師孫承宗不會拋棄在大淩河城的他們。可是他們的心中也明白,在遼東的軍將中,也根本沒有什麼有膽略、有能力敢和後金軍野戰叫板的軍將了。那趙率教已經戰死了啊!那滿桂也已經戰死了啊!
可是祖大壽和何可綱還是沒有絕望,因為山海關的明軍並非不努力,他們已經組織了兩次救援,不過遺憾的就是,他們都在野戰中被沒有後路的後金軍擊了個大敗,沒有成功地救援了大淩河城罷了。
不過老奸巨猾的皇太極也成功的利用了大淩河城內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