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2/4 頁)
因為這樣,所以被張家直接支配的土地並不是連成一塊的,因為張天宏沒有學一些劣紳一樣,巧取豪奪,土地是他的太爺爺、爺爺、父親和他自己四代人逐步透過開墾、收買和放高利貸的方式獲得的,零零碎碎的分佈在存在村子周圍七八個地方。有少到只有一畝幾分的菜地,也有幾十畝的小麥田――加在一起這一個村子裡張家直接支配的土地不少了,足足三百畝,實際上分開一看,轉過身沒幾步就出去了……
“要是土地能連成片就好了。”劉白羽想,這樣零碎分割的土地怎麼搞得起農業現代化。他看了地裡有氣無力的的作物,蹲在地頭翻看了很久的發黃泥土。
問張田:“這裡施肥嗎?似乎肥力不足啊。”
“有施肥,村裡的土地就這片地施肥最多了。”張田得意的說,完全把劉白羽說的這塊土地肥力不足的話忽略了,而事實上村裡的肥料主要是自家的糞坑,豬圈裡的廄肥,村民也就張田家人口多,養得起豬,種地自然也就“闊氣”了許多。
“施豆餅嗎?”
“豆餅是什麼?能吃嗎?”張田反問說。
“能吃的……不過這個不是重點!就是大豆榨油後的東西了!”
“豆油這種金貴東西,我們這裡哪有啊!”張田苦著臉說道。
原來說了半天,本地沒有大豆榨油的習慣。榨油基本上是用不佔好地的芝麻和菜籽。剩下的籽餅倒是也一般都用來餵豬,豬糞才用來肥田,劉白羽說的那種施肥辦法,本地是視為奢侈**的,要被人稱為敗家子的。
“肥料不夠,相當不夠。”剛看完農技書籍的劉白羽做專家的搖頭模樣,你這地裡肥料缺得也太厲害了,特別是缺氮肥。按照張田家精耕細作的勁頭,只要施肥按理說就能獲得較高的產量。
張田不知道什麼叫淡肥,莫非還有鹹肥不成,但是地裡缺肥料地力不足他是為此長久苦惱的,自然就回答說:
“我也知道不夠,可是肥料難找啊,這裡離鄉鎮實在太偏僻了,全是種地的……”
古代沒有化肥,全靠農家肥。農家肥聽起來很環保很綠色很小資,但是說的穿了其中的有效成分極少,筆者查了一下資料,頓時嚇了一跳,1000斤人糞尿的氮素含量才相當於25斤的硫酸銨。尤其是張田這種純粹的農村,因為離鄉鎮比較遠,農民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勞力和資金在收集肥料上面。
對人口比較密集區域的郊區農民來說積肥的來源很多,最方便的就是從城市裡獲取市民的糞便和生活垃圾。但是這只是一小部分農民的幸福,純粹的農民這方面能獲得的肥料就很少了,當然有些歷史研究者認為這些郊區農民算是半工半農,因為他們花在打零工的時間和獲得的酬勞方面基本相當,說是農民其實是比較勉強的了。
劉白羽想起自己來之前,惡補的不需要化工就能得到的天然肥料,南方沿海有鳥糞石這種天然東西,還有傳說中的褐煤,不過對於山東來說,這些東西不比化肥更現實,都挺玄幻的。
總得來說,張田家的土地基本問題是土壤肥力損失較多。過於精耕細作,施肥量有限,又沒有種植綠肥的習慣,造成土地持續性缺少氮肥造成的低產。劉白羽知道這在本地不算是個別現象,劉白羽走了一路的很少能發現莊稼長勢良好的土地,除去大的天災**之外,缺少肥料是個相當主要的原因。
張田自己對此也很頭疼,但是這問題不容易解決。有機肥料這東西肥力低,用量大,要能就地取材才好。如果太遠了,農民花費的人力成本不合算還其次,就那個稀泥一樣的路,運進來也是很讓人頭疼的。
劉白羽把各處的土地、作物看過之後心裡擬訂了一個方案。
他向張田提出,今年的小麥面積減少一半。只在土壤肥情較好的田畝上播種,其他狀態不佳的田畝上,這一年統統改種蠶豆。
種植豆科作物的目的是為了固氮。目前土地最需要的肥料就是氮肥。目前劉白羽沒能力立刻提供大量的氮肥,只能採用這個土方法來增加土壤肥力。
收過蠶豆之後,他計劃再種植一季苜蓿作為綠肥。苜蓿可以收割幾茬,收下來的莖葉用作自己將來大規模騎兵馬匹作為飼料餘下的部分到春天翻耕直接壓到泥土腐爛裡增加有機質。這樣一來,土壤的肥力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了,如果連續幾年就能讓土地變聲高產田。
張田聽說這二老爺一來就要叫他拋荒一半土地種蠶豆這種零食,還要在冬季種什麼苜蓿草,不由得腦袋大搖特搖,說這樣豈不是少了一半的收成。地力再差,總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