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也不能喝。其實這也可能是,以前吃得太多、喝得太多的緣故。
? 電話法
吃到一半,你的手機突然響了:“喂,什麼?有急事!好,我馬上來!”這也是一種應變的方法。只是常用這一招,很快就會被拆穿“西洋鏡”的。
? 趕場法
這也是最自然的開溜法,一進門就裝出一副行色匆匆的樣子,表示自己有好幾個地方要跑,但也是最讓人討厭的伎倆。
總之,應酬是免不了的,但如何應酬,就是一種藝術了。理財的時間管理
富蘭克林說過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可以引申出不少時間與金錢的聯絡。誰說理財與時間沒有關係呢?請聽我娓娓道來。
錢財是累積的,是隨著時間而變化的。但是中國人又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也就是說,錢雖然是累積的,但是要快速累積,那得靠“時運”了。
理財的方法很多樣化,有定期儲蓄、置產、投資、買股票、買基金、買債券,可以供不同的人選擇。選擇的基礎在哪裡?就在於動機與個性。有的人喜歡高風險、高回報率;有的人喜歡低風險,即使報酬率低一點也無妨。有的人根本不去理財,乾脆把鈔票放進罐子裡,埋在樹下放個幾十年。
財,會隨著時間增值,但也可能會貶值。有的人會說,我的歐元完了;也有的人說,匯差賺的錢比工資還高呢!這也是時間所帶來的利益或損失。算得準的人,財源滾滾;算不準的人,就只有自認倒黴了。
光靠“精打細算”,有時候會成了“人算不如天算”。你看上的股票就是漲不上去,你看不上的房子偏偏愈來愈貴。為什麼?原因很簡單,你不必怪上帝不保佑、菩薩不疼愛,只能怪自己不明白時間與理財的關聯。
想要理財的人,首先要想的就是,我有多少時間。然後才能想,我想要有多少錢。給自己太少時間,但想要太多錢的人,就是“貪”。貪心的人往往無止境地貪下去,所冒的風險自然大,這樣的人,缺乏管理概念,不在本文教導之列。
不貪心的人,明白錢財是隨著時間漸次累積的,只是累積的結果及速度不同而已。因此,這樣的人不會與時間作戰,不會把時間當敵人看待。不貪心的人,無論選擇什麼理財方法都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把財富看成是漸次遞增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會省的人通常不會賺,會賺的人通常不會省。學會錙銖必較的人,常會因小失大,輸掉了一生。大而化之的人,沒頭沒腦地就來了一筆好生意,還到處問人家為什麼?
虹橋書吧BOOK。
第13節:引子一(10)
正常的理財觀念是明確地計算收入與支出,以年或者月為一單位,就好像企業做損益表一樣,把純利算出來。固定支出容易算,變動性支出就難控制些。
財富逐漸累積到一定比例,人就會想到理財。家庭主婦會買點股票什麼的;上班族就會選擇購房、買基金,或者炒外匯什麼的;老闆們通常會選擇期貨、收藏藝術品等本利比較大的專案。
不管本利如何,都不要忘記,這與時間是有關係的。股價飆漲時,就要見好即收。停留在“等”字上的人,往往都是輸家。
因此,理財的人所算的不是“時間”,因為時間是最難計算的資源。理財的人所算的是“容忍度”和“利潤額度”,以此作為自己進退的標準。若是能夠有足夠的情報,算出各種理財方法的收益率,理財的人一定是常勝將軍。
只是,到某一天,人們會想,“財”到底應該怎麼用。會存的人不稀奇,會用的人才真了不起。“用”和“存”好比是水庫的水閘,要合理調節,才不會供需失衡。
理財專家多半教人“賺”、“存”、“省”,卻很少教人“花”。懂得怎樣“花錢”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所以先進國家的存款利率都偏低,而我們因傳統觀念和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所以拼命“存”。
日子一天天過去,世界已經進入21世紀。理財的概念不能只是會賺錢、會省錢,更要會“理”財——“管理”錢財。年紀大的人常慨嘆年輕人揮霍無度;年輕人則譏笑老人家是守財奴。兩者之間,怎樣巧妙地拿捏,就是一生的大學問了。
人生有盡時,戲劇也有收場的時刻。歡欣鼓舞地看一場戲,演一個角色,不是很令人神往嗎?如果我們存款很豐厚,而生活很拮据,那日子不是很灰暗嗎?懂得珍惜每一刻,就如同珍惜每一元錢一樣要緊。
當你再收到利息、股息時,先想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