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你在說什麼?俗不可耐!不行!不行!”藝術家老總楊天成斷然否定。 “你不能完全否認這些東西,我在政府幹了十多年,這些措施常常很有效果。”高升橋急著辯解。 “你這是典型的政治經濟學,把經濟當成政治來搞,計劃經濟那一套,歷史已經證明了,行不通,要栽跟頭的。”楊天成反駁道。 有人在笑,高主任有些臉紅地申辯:“我是政府財貿辦主任,我們就是這樣搞的,事實證明有些事情用計劃的手段還是有驚人的效率。比如我們搞秋季商品交易會,我們的口號就是:‘全民動員,大辦商業’;我們搞交通,就提出:‘要致富,先修路’;搞計劃生育時,我們就這樣說:‘要致富,先修路,少生孩子多養豬,房前屋後多栽樹’等等。刷得滿街都是,老百姓很喜歡,婦孺皆知,群眾積極性很高。” “老兄,現在都什麼年代了?大躍進呀?”有人在後面哈哈大笑。 李嘉能教授眼睛一亮:“為什麼不行?我們還沒有試過。高升橋說的只是一個手段、一個形式,形式只是一個事物的外殼和載體而已,只要能夠更有效地傳遞我們的理念,我看就行。計劃經濟也不能一棍子打死,我看計劃經濟的落後主要在戰略上,而不在戰術上;相反,有些戰術還是非常高超和強有力的。” “我現在可以表態了,我同意高同學和李教授的意見。”謝裴妤不失時機地表態。 “我也同意,我覺得還要有故事,有幾個人物客串,寓教於樂,否則還是比較空洞。”陳雅姿說,其他人也贊同。 “我們來它個100條吧,配上100個故事。”高升橋處長提議。 “太多,讀者會感到疲倦,我看66條就行,中國喜歡六,六六大順嘛。”韓尚華說。李教授頷首讚許,大家都也表示支援,連楊天成也聳聳肩,說:“我持保留觀點,只好讓事實來驗證一下口羅。” 。。
引言��(2)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一套植根於中國本土的“MBA教材”的雛形形成了。它涵蓋了最具中國特色、最易於被中國人傳播的資訊元素:“標語”、“口號”、“語錄體”、、“六六大順”等,同時具備網路時代最便捷的傳播途徑:手機簡訊、動漫等。故事全部選自中國本土,就是自己身邊的人,身邊的事。同時,拒絕枯燥理論,拒絕晦澀術語。 看著大家摩拳擦掌,群情激昂的樣子,李嘉能教授很有成就感,又趁機提出,由每個人完成20條語錄,20個案例,語錄和案例要和內涵和諧、神似,形式和內容渾然一體。“拓展訓練”一週結束,然後選擇66條編輯成冊,在新學期試用,接收新同學的驗證。 此後,李嘉能教授不斷收到學生們發來的手機簡訊,都是一些簡練而精闢的口號或語錄。“拓展訓練”結束後,新的一週開始了,李嘉能教授共收到所有學生交來的語錄188條,案例156個。案例涉及到職場的方方面面,經過分析、遴選,他發現,這些職場經驗豐富的學生們所反覆強調的職場理念,囊括了一個優秀職場人士所必備的素質,概而言之,無非就是: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包括如何做一個好下屬,如何做一個好同事;而做事就是如何提高業務技能,做個好職員。 在李嘉能教授的指導下,作者經過歸納、整理、提煉,選取了66條語錄、66條簡訊和60多個案例,編輯成書,命名為《這樣的員工老闆喜歡66條》,準備將它作為最得意的禮物,送給下學期李教授的新學員們。  
做個好下屬(1)
關於上司和下屬的關係問題,是每個職場人士都無法迴避的首要問題,公司總裁楊天成先生對此深有感觸,李教授以前也常常聽到老總們的怨言,果然,在李教授收到的此類92個案例中,楊天成總裁一人就提交了20多個。其次是某公司另一副總趙卓越和公司人力資源主管謝裴妤,分別提交15個和13個,他們的職位處於老闆和員工之間,應該說兩邊都看得比較清楚。 李嘉能教授經過整理,合併了一些大同小異的案例,總結出一些規律。他發現上下級關係中,首先是觀念問題沒有澄清,中國人“階級”、“剝削”等觀念根深蒂固,這導致員工和老闆常常處於桌子的對面,從對立面考慮問題。其次是態度問題,觀念一時扭不過來,自然就存在各種消極心態,比如“吃大戶心態”、“非暴力不合作心態”、“和尚撞鐘心態”,甚至“流氓無產者心態”都冒出來了。消極怠工者有之,順手牽羊者有之,破壞工具者有之,吃裡扒外者有之……還有有效溝通問題,上司和下屬看起來處於錢幣的兩面,天天在一起,卻永遠無法面對面,但他們忘了,錢幣本來就不是絕緣體,他們需要的僅僅是一個按鈕。還有一些人,人身依附思想嚴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