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要畢業了,迫於形勢,我離開了燕園,到了解放區,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
側記
燕京大學的選題作了這麼久,逐漸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關於燕京的資料,甚至外面的一些朋友在做燕京的相關專題時還像回事兒般地向我諮詢。但是對於我自己,則在一步步突破自己的瓶頸。除了那些無法接觸到的、已經逝去的燕京人物,我要做的,是從這些至今健在的燕京人口中得到鮮活的歷史。傳諸於文獻的資料,其實比真實的歷史簡略了許多,比如說成都時期的燕大。在沒有聽丁磐石老人敘述成都燕大的經歷的時候,我腦中的成都燕大的形象是呆板的。
丁磐石的講述瑣碎,充滿細節,相關歷史時期的幾個關鍵點,他都經歷過了。抗戰勝利、燕大北遷復員、大逮捕時期的燕京學生奔赴解放區,雖然有些環節丁磐石並非其中的關鍵人物,但是小人物可以見證大歷史,在他的講述裡,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洪流。
學生有學生的生活,教授有教授的生活,作為學生,丁磐石見證了燕大時期的學生歲月,但是教授們的情形,不知道誰還可以講述?關於成都燕大,我想,大概還會有別的故事。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張大中:燕大思想改造運動中批判陸志韋是粗暴的(1)
張大中:1920年生於河北景縣。1938年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41考入燕京大學新聞系。進入燕京不久即遭遇太平洋戰爭,隨後進入晉察冀地區進行地下黨活動。1946年重新返回燕京,領導燕京以及北京各高校的學生運動。1951年作為派入到燕京的工作組負責人在燕京開展思想教育運動。編著有《當代中國的北京》、《沒有硝煙的戰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北平地下抗日鬥爭記事)、《解放戰爭時期北平學生運動史》。
1
在考入燕京之前,張大中在育英中學已經是黨支部書記。在此之前,為了能多認識幾個人、拓展群眾工作,張大中參加了育英中學裡的宗教團契。1939年暑假,燕京大學和育英中學的團契之間一起組織夏令營活動,這是張大中和燕京大學的第一次接觸,張大中回憶那次活動:“大家在一起讀讀詩,覺得氣氛很好。”這樣的身份和經歷,讓張大中回憶起來,燕園當然就不僅僅只有湖光塔影了。
我跟燕京第一次接觸是在1939年,正式考入是在1941年。當時的燕京在北京來說還是貴族學校,從裡面出來的學生都是西服革履的有錢人家的孩子。我第一次到燕京的印象很深,那裡的環境那麼美,湖光塔影是多少人都曾經描繪過的。在學校裡,確實有學術自由的空氣,課餘生活也非常豐富。
在考入燕京之前,我在育英中學已經是支部書記,為了能多認識幾個人、拓展我的群眾工作,我參加了學校裡的宗教團契。1939年暑假,團契之間一起組織夏令營活動,在一起讀讀詩,覺得氣氛很好。
燕京開學的時候,有個迎新周,在迎新周裡並不上課。新生由老生領著參觀學校裡的圖書館、體育館等各處,去熟悉校園情況,教授家裡都是開放的,新生入學後打算聽誰的課,這時可以到那位教授家裡去看看,教授們也都擺好了糖果招待學生。
作為一個新生,進入燕京大學讓我耳目一新:環境優美,男女生都有體育館,在室內可以打籃球,這在北京其他的學校是沒有的。師生的關係也非常融洽。作為一個地下黨員,我覺得,這個地方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活動園地。當時城裡的學校已經被日本人控制,地下黨很難開展活動。後來我瞭解到,在北京當時的地下黨組織中,燕京地下黨是最活躍的。在那個氣候下,燕京地下黨組織成立了一個“三一學會”。在日本人的佔領下,“三一學會”在燕京的校園裡還組織過很多人討論抗戰究竟能不能勝利、怎麼抗戰這樣的問題。
當時的新聞系也比較自由,我入學的時候,新聞系的主任是劉和萱,原來是《益世報》的。他每天都把路透社、美聯社等大社的訊息貼在他的辦公室門口,那些訊息,在當時日本的封鎖下學校外面根本是看不到的。
對於我們的活動,司徒雷登的態度是什麼呢?他表示支援。他既支援國民黨的,也支援我們的。有的同學想到大後方蔣介石那裡去的,司徒雷登給安排;共產黨在學校活動,要走了,他也給送行。
考入燕京之後只待了一百天,太平洋戰爭爆發,學校就關門了。
1941年珍珠港時間爆發後,燕大被日軍封閉,外籍教師先被集中在燕南園,後被轉移到東濰縣集中營,這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