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方的巴國,也不可能大量駐兵在這裡,同時由於南鄭距離雙方腹地太遠,援軍也不能及時趕到。
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38年,是秦國商鞅變法時期,秦國開始強盛,商鞅變法後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公元前338年,商鞅去世,秦國的軍功爵位制及一系列的法制保留下來,秦國實力與日俱增。
一次,秦惠王召叢集臣商議戰略大計,議題是出兵的方向和先後順序(秦國當時的實力還遠遠不足以全面出擊其他各各國)。
丞相張儀主張先把東方距離秦國最近的韓國滅了,然後順便劫持周天子,挾天子以令諸侯,理由如下:
一、韓國距離近,補給相對容易。
二、韓國實力弱,比起趙國、魏國,韓國簡直是不堪一擊。
三、順路可以把周天子劫持回咸陽,這樣天子就是秦王的傀儡了。
丞相張儀的建議應該說是中規中矩,沒有什麼大錯,但絕對不是上策。如果秦國全力攻打韓國,必然引起其它各國群起攻之,那時候秦國就有麻煩了。
將軍司馬錯主張攻打蜀國,理由如下:
一、攻打蜀國,其他國家不可能來援救。
二、成都平原土地肥沃,將來可以作為秦國的糧食基地,以供應秦軍常年征戰。
三、佔領蜀國和巴國,將來可以沿長江走水路進攻楚國。
司馬錯攻蜀的的理由,在不久的將來一一得到驗證。秦軍走金牛道,只用了3個月就滅了蜀國和巴國,其他國家得到秦軍的訊息後恐怕也愛莫能助。秦國佔領蜀國和巴國,疆域擴大一倍多,成都平原後來成為了秦國的糧倉,為秦統一中國提供了糧食保障。幾年後司馬錯出奇兵從沿長江東下,出其不意地進攻楚國,奪得楚國不少土地。
可以說司馬錯攻打蜀國,是非常有戰略眼光的,秦惠王也是非常英明的君主,他贊成司馬錯的提議:攻打蜀國。
但是攻打蜀國,最大的障礙是蜀道,如果不修一條道出來,秦軍就沒有辦法攻打蜀國。為了修這條路,秦惠文王用了一個計策,寫信給蜀王,說秦國得到了一隻巨大的石牛,這石牛到了晚上能拉出金子來。為了與蜀國和睦相處,秦王饋贈此石牛給蜀王,並獻上若干美女。
蜀王收到這封信,很高興,對於秦王的禮物,他照單全收。在接受石牛時,遇到麻煩了,因為石牛太大,必須要修一條路來運輸。蜀王也沒有太多猶豫,下令修道,於是蜀國動用大量人力,從南鄭到成都600多公里,修了一條道,叫金牛道。
蜀王如此大膽地下令修築了金牛道,難道他不怕秦軍打過來嗎?
蜀王並不是一個保守的人,他曾率領軍隊到邊境秦嶺的褒谷一帶狩措,絲毫沒有把秦國放在眼裡。有一次在褒谷舉行軍事演習,他甚至邀請親王來觀看,以武力向秦國示威。蜀王並不害怕跟秦國打仗,這從後來的葭萌關之戰,他衝出關外與秦軍對攻就能看出來了。
蜀王脩金牛道,當然也不全是為了石牛,這些玩物他應該不少,脩金牛道主要還是為了打通與中原的聯絡。此時南鄭在蜀國手上,要是能把成都到南鄭的道路修通,今後就能從成都迅速出兵攻打秦國,劍指中原。當然,蜀王並不清楚商鞅變法之後秦軍的戰鬥力得以大幅提高,他若知道這一點,恐怕真不會修這條道了。
公元前316年7月,金牛蜀道剛修好,蜀王還沒來得及把石牛運回家。秦惠王派丞相張儀、大將司馬錯,都尉墨,率領10萬大軍翻越秦嶺,迅速攻下南鄭。秦軍的10萬兵力,是秦軍的主力,是精兵,可向而知,翻越秦嶺,並深入成都平原,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秦軍攻下南鄭之後,並沒有像過去一樣在這設防,而是史無前例地踏上了沿嘉陵江崖壁鋪設的臨江棧道。
在這條金牛道上,秦國軍隊滾滾南下,勢如破竹,蜀國沿途設下的關卡由於沒有準備,在秦國虎狼之師面前,一觸即潰,形同虛設。
秦軍這一突破,一舉攻到葭萌關(今廣元市昭化鎮),才遇到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像樣的抵抗。
葭萌關是蜀王之弟苴侯的封地,此城三面環山,兩面臨水,北臨秦嶺,是蜀國的咽喉所在。苴侯在這裡鎮守多年,兵強馬壯,秦軍攻到這裡終於碰到了釘子。
苴侯在葭萌關頑強抵抗了幾天之後,蜀王率大軍趕到。應該說蜀王御駕親征,迅速趕到戰場,確實也不是平庸之輩。但蜀王就壞在過於託大,全沒把秦軍放在眼裡。
蜀王下令全軍出關,與秦軍對攻。於是,秦、蜀兩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