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遊戲競技 > 平面國 > 第2部分

第2部分(第3/4 頁)

目錄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神印:黑夜女神今天篡位成功了嗎神只:從哥布林開始劍網三:沙雕玩家助我超神全民大航海:我把船開上了海島網遊:開局2888億個屬性點神秘復甦:此世之暗王者:富婆寵溺這個射手太猛了!沒有人比我更懂木筏求生網遊:一刀劈死神網遊:神秘玩家航海玫瑰海上求生,普通的我竟然成了強者別人玩遊戲,我修仙無職法師海島求生,從每日情報開始無限流:漂亮NPC只想完成任務戶外見聞錄全民永夜:只有我能看到彈幕提示星啟:餘生與你的宿命之旅穿越艾澤拉斯,但我是一個石匠

在這個新的法令下牧師與女性看起來是一樣的可能性。這樣,有必要說一兩句來澄清。

設想女性根據新的法令要求繪上了顏色:前半部(即嘴與眼所在的部分)是紅色,後半部是綠色。從一邊看去;很明顯,你看到的是一條直線,一半是紅色,一半是綠色。

再設想一下牧師,他的嘴處於M點,他的前半圓(AMB)相應地塗成紅色,後半圓塗成綠色;直徑AB把紅色與綠*分開來。如果你看著這位大人物,你的目光與那條分界的直徑(AB)處於同一條直線上,你將看到一條直線(CBD),其中一半(CB)是紅色,另一半(BD)是綠色。整條線(CD)看起來可能比女性全身要短地多,而且兩端要更快變淡。但是顏色的樣子所代表的階級身份立刻給你留下印象,以致你忽視了其他細節。記住顏色革命時期威脅到社會的視覺辨認的衰退現象;再加上女性肯定會迅速學會讓兩端變淡來模仿圓。現在,親愛的讀者,你肯定明白了,顏色法案讓我們處於把牧師與年輕女人混淆的巨大危險之中。

txt小說上傳分享

10。 關於鎮壓克洛馬蒂斯叛亂

有個低等的等腰三角形,腦袋還不到四度,不僅偶爾塗成某個商人的顏色,然後搶劫他的商店,而且把自己塗成,或者讓人把他塗成(因為這個故事說法不一)十二邊形的12種顏色。他來到一個集市上,佯裝他人的聲音勾引了一位少女。這位少女是位出身於高貴的多邊形家庭的孤兒,在這之前,這個等腰三角形曾經徒勞地想獲得她的感情。這次,一方面是由於一連串的幸運事件(此處不再贅述),另一方面由於新娘的親戚這邊讓人無法想像的愚昧及缺乏日常所需的謹慎,他勝利地與她成婚。這位不幸的少女一發現自己受騙時就自殺了。

當這個災難的訊息在各州傳開時,女性們的思想異常地激動起來。出於對可憐的受害者的同情及擔心日後她們自己或自己的姐妹或自己的女兒受到類似欺騙,她們對“顏色法案”有了全新的認識。許多人改變初衷,公開宣稱反對法案。其他人只要稍加刺激就會做出類似的表態。圓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迅速召集各州開了一個不同尋常的大會。除了平常看守囚犯的衛兵外,列席這次大會的還有大量反應強烈的女性。

……

當時的主圓潘託賽克路斯嚴肅、大公無私地宣稱,既然他們已經接受這次變革或革新,他們想對整個話題最後做一個全面討論,既談談缺陷,也講講優點。在這過程中,他們提到了對商人們、職業者們及紳士們的危險。當等腰三角形們咕噥聲越來越大時,他又提醒他們說,儘管有這些缺陷,如果大多數人贊同這個法案,他非常願意接受,這樣等腰三角形們就無話可說了。但是很明顯,除了等腰三角形,其他所有人都被他的話所感動,對法案要麼持中立態度,要麼反對。

隨後,主圓又轉身面對工人們,說他們的利益也不應被忽視,如果他們想接受這個法案,至少也應對法案帶來的後果做一番審視。主圓說,他們中的許多人眼看就要加入規則三角形階級之列;其他人正盼望為自己的孩子得到他們本人從沒想過的不同地位。現在,這種光榮的抱負不得不放棄了。因為,隨著法案的普遍實施,所有的區別都不存在了。規則的人將與不規則的人混在一起;進步將讓位於倒退;不用幾代,工人們將降到軍人級別,甚至罪犯階層。政治權力將落到佔最多數的罪犯階級手裡,而他們現在的人數已經超出了工人,不久,隨著往常的“自然彌補法案”的廢除,他們的人數將超過所有其他階級人數的總和。

手工業者們發出些低聲的贊同聲。這時,克洛馬蒂斯吃了一驚,想上前對他們講話,但發現被衛兵圍住了,被迫保持沉默。與此同時,主圓正充滿激情地向女性致辭,他說,倘若法案透過,婚姻將不再安全,沒有哪位女性的榮譽將得到確保;欺詐和虛偽將在每個家庭肆虐。家庭的幸福與國家的命運是一樣的,將很快下地獄。“比這更快到來的”,他大聲說,“就是死亡”。

主圓話音剛落——這正是預先安排好的行動暗號,等腰三角形的囚犯們立刻上前攻擊並刺死了可憐的克洛馬蒂斯。正規階級敞開佇列,為一群女人讓出一條路。她們在圓們的指揮下,迅速後退,準確無誤地刺向還沒反應過來計程車兵們,而士兵們根本看不見她們。手工業者們,仿照他們的上等階級,也敞開了佇列。與此同時,一群群囚犯密不透風地堵住了每個出入口。

這場戰爭,毋寧說是一場屠殺,持續的時間很短。在圓們卓越地指揮下,幾乎每個女人的出擊都是致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

目錄
我有一間客棧穿貓咪圍裙的男人吃心一片橙花天風明末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