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3/4 頁)
也著重談到了封神榜和封神臺這兩樣緊扣故事主線劇情的物件。
封神榜是記錄受封神祇的名單,這個倒是容易理解,而封神臺則似乎是一個純粹的儀式性場所,好像也看不出有什麼深奧神異之處。
當林旭聽完鄭鐸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一番驚人之語以後,他再度驗證了一個淺顯的道理。凡事不能只看表象,哪怕用你的眼睛所能看到事物,也未必一定是真實的,遑論是別人寫下來的。
努力消化理解著來自鄭鐸之口的大量黑歷史訊息,林旭猶疑地說道:
“……如此說來,呂望建在岐山的封神臺是為了鎮壓周室氣運。”
聞聽此言,鄭鐸撫掌笑了起來,說道:
“那是自然,此乃一舉兩得之事,太公望又何樂而不為呢?”
聞絃琴而知雅意!林旭向鄭鐸請教了這麼多的問題,鄭鐸自然也看得出他的意圖所在。鄭鐸本身不是個喜歡藏著掖著的小人,他開門見山地說道:
“敢問尊神可是有意效法呂望?”
面對著鄭鐸的詢問,林旭並未立即作出正面答覆,而是反問說道:
“先生以為可行嗎?”
一想起傳說中那場發生在商周兩代之交,堪稱慘烈絕倫的封神大戰,縱然是看慣了人世潮漲潮落,天下盛衰無常的史家弟子也不禁為之動容。
仔細打量著林旭的神色變化,鄭鐸忽然仰面長嘆了一聲,說道:
“唉,國之將亡,必有妖孽。這大秦江山想必也快完蛋了,人道之變,必是源於天變。近來我夜觀天象,常見客星現於星空,想來也是天兆示警吧!尊神既有此意,亦是順勢而為,雖然成敗尚在兩可之間,倒也不妨一試。”
擺出一副悉心受教的低姿態,林旭邊聽邊點頭,說道:
“賭一賭運氣嗎?好,總算有得賭,好過沒得賭,多謝先生指教,在下這便告辭了。”
這時,鄭鐸一抬手阻止了林旭離去,說道:
“尊神暫且留步,鄭某這裡有一張封神臺總圖,雖是一份殘本,或許對閣下也有些用處。”
雙手接過這份圖紙,林旭收好之後衝著鄭鐸一拱手,說道:
“今日大恩不敢言謝,容圖後報,在下告辭了。”
在華夏古代建築的形制中,“臺”是指在巨大夯土臺基之上所修築的宮室建築,底下土墩那部分叫做“臺”,土墩之上的木構部分叫做“榭”,二者合起來叫“臺榭”,也可以簡稱為“臺”。
關於這類建築的具體形制和大小等方面,向來沒有整齊劃一的規格,隨意度較高。
在道家經典《道德經》中,曾有“九重之臺,起於累土”的詞句,算是比較形象地概括出“臺”這一類建築的修築工藝。
如果談到跟“臺”最有名的歷史典故,莫過於東周那位債臺高築的周天子,被債主們逼得無處可逃,只得修了一座債臺終日躲起來不見人。
鄭鐸送給林旭的這份封神臺總圖,名頭聽起來異常唬人,說穿了不過是在獸皮上以硃砂和墨汁,紅黑兩色勾勒出的一幅建築外觀圖。這副圖不是法寶,就連法器也算不上,只是一張來源不明的獸皮而已。
受到歲月剝蝕的負面影響,外加水浸蟲咬的破壞,幸虧林旭是神祇金身目光如炬足可洞徹幽冥,換個眼神不行的人來,大概累死也看不出個名堂。假如說光靠這幅圖的建築佈局能把姜子牙建造的封神臺看出個大致輪廓已屬不易,何況圖上斑斑點點的汙漬和孔洞遮蓋了不少細節特徵。饒是如此,林旭仍然感激鄭鐸贈圖的好意,按圖索驥好歹也比憑空捏造容易多了。
隨著遠在河內的化身啟動神術將這幅圖傳送到霍山,林旭開始著手籌建封神臺,首先要做的第一步是選址。
道德經上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體天生便有奇經八脈,負責能量的迴圈運轉,與此相對的是大地之下也有地脈,其基本功能也是與人體內的經脈穴道一樣的。這種永不停息奔湧在地脈中的能量源泉,正是地、火、水、風,四大元素中的火。
四大元素屬於先天領域,不必依託世界也能單獨存在,而歸納為後天五行生剋理論的陰陽家則認為火能生土,因此在大地中穿行的地脈能量也可以被視為火效能量,只不過與大地的關係更為緊密一些罷了。
作為鎮物的三生石和封神臺的圖紙到手,前景林旭已然可以預見到,他算是走上了一條蜿蜒曲折的求索道路。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