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併購的一段時期,尤其是2007年,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央企併購年”,中國幾乎成為了世界併購市場的中心,眾多的央企登上世界舞臺,上演了一幕幕併購大戲。但這段時間也恰逢金融危機前夜,那些走出去併購的央企,並未察覺出危機爆發的徵兆。
另一方面,這段時間也是中國市場高速發展,導致中國的資源瓶頸矛盾最突出的時候,走出去併購海外的資源類企業成為打破這一瓶頸的途徑,中鋁之所以以高價從英國股市上收購力拓,就是因為後者是全球第三大礦業集團,掌握著大量的礦產資源。而在此之前,由於國際礦業巨頭輪番抬高鐵礦石價格,已造成中國鋼鐵行業的巨大損失;為了進一步減小損失,獲取國際礦業定價權,中鋁才決定走出去併購力拓。當這些因素聚集在一起,就導致了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出現的虧損。
前車之鑑,對以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了警示。
一是要明確本次出海併購的目的:併購是為了改變目前中國企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所處的不利地位,是基於產業方向的投資,而非財務上的“抄底”。如果是抱著後一種目的,海外併購就是變為一種“危險的遊戲”。
二是併購的物件選擇:本次併購的物件絕非歐美的金融類企業,而是它們的實體企業。實體企業才是中國企業現階段所需要的技術、渠道、品牌等的載體,才是理想的併購目標。
三是時間點的把握:目前危機僅是剛剛展開,它的底到底有多深,誰也無法判斷,因而如果抱著“抄底”的打算,則可以再繼續觀察等待一段時間;而如果是抱著產業投資的目的,那麼現在的時點是可以接受的。產業併購不僅要考慮標的的價格,還要考慮併購的門檻,以及被併購目標的迫切程度等因素。
總的來說,在當前金融危機局勢下,企業普遍陷入資金困境的時候,中國企業抓住機會走出去併購歐美公司,一方面可以藉此獲得亟須的技術和管理要素,獲得戰略性資產;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這些歐美企業渡過難關,改善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的整體形象,從而獲得西方企業和社會的認同,形成一個雙贏的格局。
附:金融危機下的電子產業大轉移
每次金融危機都是大浪淘沙的過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成為三星電子超越日資巨頭的開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則是成就中國消費電子跨國品牌的絕佳機會。
近年來,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重心在日本、韓國、中國間的轉移趨勢明顯。1997年後索尼、松下等日本消費電子企業在傳統CRT向平板升級的過程中落後於三星電子。2008年金融危機同樣讓三星電子出現了9年來首次季度虧損,這無疑給中國消費電子企業提供了趕超機會。2008年,TCL多媒體就以400多萬臺的液晶電視產銷量躍居全球前8強。
TCL多媒體CEO梁耀榮稱:這是一個嶄新的開始,中國的消費電子產業在平板時代首次取得了決賽資格,這也是中國消費電子全面趕超日韓同行的開端。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認為,在日韓主要的消費電子企業中,彩電產業佔公司銷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20%以上,因此彩電業務和盈利能力一直被看做是消費電子整體水平的風向標,三星超越索尼正是從電視開始。
20世紀80年代索尼等日本企業依靠“精益製造”和“特麗瓏”核心彩管技術從歐洲的飛利浦、湯姆遜等巨頭手中接過了彩電權杖,而三星電子則抓住了平板電視取代CRT的機會趕超了日本巨頭。不過,三星電子去年爆發的賄賂醜聞,已經讓三星等韓國巨頭暴露出多年來形成的“大企業病”。一定程度上,三星電子的活力正逐步喪失,並呈現出90年代索尼等日本企業的態勢,這給中國企業創造了更好的機會。
中外平板的對壘,長期以來勝負主要取決於四點,品牌、技術、價格和供應鏈反應速度,在效仿“IT速度”將採購、生產和銷售的週期大幅縮短後,中國平板巨頭與三星、索尼等國外巨頭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已相差無幾。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稱:目前TCL多媒體的資金和庫存週轉速度都降到37天,而三星電子目前還是45天。在供應鏈這一環節趕上外資巨頭後,TCL等中國平板巨頭與外資平板的差距就主要集中在品牌形象、價格和核心技術上,如今在這三點上中國平板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良機。
今年,國務院頒佈的電子資訊產業振興計劃中提到的6項重大工程中有3項主要是圍繞著彩電行業來展開,如支援骨幹企業建設6代以上液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