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寧姐,說寧姐採訪快,為什麼快?因為我問我想要的,我確認我要的東西他沒有,我不費勁,我不會用功用到讓自己崩潰。我覺得第一要用功,第二要有判斷力,第三是自己的分析能力。一定要有分析能力,分析能力是一種綜合的東西,而節目要的就是綜合的東西。我採訪嘉賓得到的東西有60%是事實,有40%是我自己分析出來的。
趙本山做客《藝術人生》時,馬寧覺得趙本山很疲憊,〃疲憊〃是馬寧分析出來的,不是趙本山直接告訴她的。
在化妝間,趙本山和熟悉的朱軍插科打諢對著點菸,對於馬寧這樣年輕的女導演也帶著慣有的禮貌和微笑,對馬寧每一句關於節目的要求都認真微笑著聆聽,然而一旦馬寧的眼神稍稍離開,趙本山就恢復了懈怠的表情,馬寧這才發現他的眼睛通紅,充滿血絲。
馬寧手記……《疲憊的趙本山》
如果在《藝術人生》的側幕邊上站一會,你就會被一陣高過一陣的笑聲淹沒,如果說趙本山小品中的包袱是特意炮製的幽默,那麼幽默的背後其實一點都不幽默。趙本山第二次帶著他的《劉老根》來到《藝術人生》,雖然一年的時間不會帶給一個人太多外在的變化,但是那種忙碌中的疲憊掩飾了很多原來的簡樸,也看過很多關於他的訪問,我們不是第一家,也不是做得多麼的出色,只是我們記錄了一段趙本山最真實的疲憊??
馬寧:有的時候我認為我的採訪命中率比較高。我採訪你,你跟我說了十個故事,在我看來,你說了一百個了,你的言談舉止一切都被我收集進來了,都變成我的素材了。我覺得我的採訪不是那種疲憊的持久戰。
馬寧經常能以令人驚訝的速度……兩天做一期節目。她說:我算機房佔用時間的時候,別人用80個小時,我用30個小時。我認為沒有必要為了尋找十秒的畫面,花三個小時把所有素材重新看一遍。別人可以說粗糙,但是我認為這就是效率。
電視思維是電視人一種獨特的思維,將畫面以賦予邏輯的形式組織成為一個整體。馬寧不僅善於口頭語言的表達,而且也善於電視語言的組織。
馬寧:我會捕捉嘉賓的姿態、表情,把它們都看作是資訊。並且以情感作為線索將節目流暢地銜接在一起。
第七章 閱盡人心(4)
喜宏:馬寧是一個很出色的編導,她的輕盈和活潑,還有浪漫的氣質,很多時候會在作品裡面表現出來;馬寧經常會舉重若輕,把重大事件,特別重大選題,很輕巧地弄一個漂亮的結構出來,她的專業性非常令專家讚歎,而且她有奇思妙想,有時候會想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招數,更重要的是做出來的片子非常具有戲劇效果。馬寧的文案不會寫得很長很長,但是每個結構裡面都有精巧的構思,而且很大氣,節目編排的時候,包括製作也會很出彩。
馬寧:如果再找第二份工作,我都不會像在《藝術人生》這麼執著。我和《藝術人生》的關係比較特殊一點。《藝術人生》王崢培養了我,我現在的效率和習慣都是在節目中培養出來的。作為《藝術人生》第一批也是最資深的編導,我只能說這檔節目比較適合我,它的每一點都打下了我的烙印。能在《藝術人生》做,我認為第一點要有才華,這個才華並不一定是琴棋書畫的才華,而是為人做事方面的才華。第二點人品要好,你要有一顆善解人意的心,因為你的工作就是溝通和交流,不光是同事之間,你要理解你的工作,理解你的嘉賓。第三你要有一種對工作、對整個你做的事情極端負責任的態度。第四點應該有毅力,要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任何有才華的人都需要一個可以展示自己的舞臺,才不至於被埋沒在平庸之間。馬寧的核心競爭力便是仰仗《藝術人生》的口碑得以體現。馬寧用〃狐假虎威〃來形容她和欄目之間的關係:《藝術人生》團隊多年的努力和鋪墊形成了欄目的口碑,而這個口碑就是大老虎,聰明的狐狸跟在大老虎後面,別人都會對狐狸刮目相看。
我特別怕我有經驗
一種角度的展示意味著另一種角度的遮蔽,一種模式的固定意味著用形式限制了生活的開放性和豐富闡述的可能性,對自己完全肯定的同時意味著放棄和背叛。面對社會語境的變遷和電視節目激烈競爭的態勢,2000年到2005年間的《藝術人生》經歷了〃一炮而紅……高收視率……收視率趨低〃的變化過程。在欄目發展進入第六個年頭的時候,資深編導馬寧的反思並沒有出現專家口中的〃生存週期〃、〃審美疲勞〃等關鍵詞,一個感性的實操者的思考與作為讓我們得以窺見一檔成熟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