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地攥到了自己手上,緊緊地。
那一年的高考,楊錦麟的政治、歷史成績相當了得,即使在全廈門也是數一數二的高分。“ 數學,考的很抱歉,只有十一分”,每每得意自己二十多天苦熬的“ 戰果”時,楊錦麟總不忘補上一句調侃。
最終,楊錦麟是被廈門大學歷史系錄取。大學四年間,楊錦麟還補齊了一片空白的英語。
楊錦麟至今清楚記得,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到家中那一刻的情形——全家人高興,楊錦麟的父親尤其感到欣慰,祖母也是老淚縱橫,只是一心希望孫兒成龍的祖父,早已經去世。那些天,久違的歡笑重新又回到了這個大家庭裡每個人的臉上,楊錦麟還因此成了他所在街道家長們教育子女的樣板。
離開工藝美術廠,到廈門大學報到的那一天,廠裡幾位同事設便宴歡送楊錦麟。是夜,暢飲,大醉方歸。楊錦麟這傢伙,醺醺然回到家中,突然在家裡的穿衣鏡看到自己的模樣,一下子脫下腳上的皮鞋,猛地砸向鏡中的楊錦麟,事後家裡人說,楊錦麟這傢伙只是狂笑不已,整一個“ 范進中舉”的癲狂。楊錦麟事後也只是依稀記得,自己一個晚上的喃喃醉語,也只是四個字“ 我要讀書”……
“ 我要讀書”,四個字,按照楊錦麟現在讀報時常常說的另外四個字,就是可圈可點。
鷺島最南端,那所坐落於此的知名高等學府,美麗的校園亦是廈門人日常生活的一個場景,更是一所精神、思想之所,“ 青年的吸鐵石”。少年時代,楊錦麟曾有過無數次的校園嬉戲追逐的歡樂;而作為一名學子,求學深造,對楊錦麟包括這一代人,無疑是莫大的榮耀。此刻,楊錦麟已是二十有五,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老”大學生。
造化弄人,百感交集,想必楊錦麟是最具體會的。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廈大十年(1)
一、天界曉鍾,催人夢醒
出生在美麗的鷺島,像鳥兒一樣快活,十五歲之前不曾離開過,楊錦麟兜兜轉轉八年,又回到起點——廈門。
有過八年的離家,相比較過後,楊錦麟愈發熱愛這裡的一切,菽莊藏海,鴻山織雨,五老凌峰,鷺江唱晚,童年的零碎記憶串起來是橙紅色的歲月,而今歸來,廈門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再一次向他敞開懷抱。
入讀大學無疑是楊錦麟個人命運的一次徹底轉變。
大學生是那個時代的佼佼者、天之驕子,大學畢業同時意味著響噹噹的國家幹部身份的確立和開始。這一點對“ 老三屆”這個當代中國社會經歷特殊的群體,尤其意味深長。當這些昔日的接班人們飽經憂患,時隔多年重新撿起書本的時候,歲月滄桑的皺紋已經爬上他們的額頭,不少人已經結婚成家、拖兒帶女,不經意間又成了那時全國各個高校校園內一道獨特的風景。
廈門大學,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建立的高等學府,1921年,由著名的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興辦。廈門大學位於廈門島南端,依山傍海,風景秀麗,中西合璧的“ 嘉庚風格”,不僅外現在中國傳統建築技藝與西洋流派融合,所創造出的形貌、色調精美絕倫的校園建築,同時內化在其“ 自強不息,止於至善”的校訓和辦學風格。
廈大校訓,陳嘉庚先生的解釋是自覺地積極向上,發奮圖強,不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絕不停止自己的努力,永不懈怠。兩句話分別出自《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禮記·大學》“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廈大校歌“ 學海何洋洋,鷺江深且長,至吾知於無央”。同一個班級裡,有和自己年紀相若甚至更老的,也有不少十七八歲的應屆畢業生,莘莘學子們,除了誦讀校訓,齊唱校歌,再就是對緊張的學習開始的全新投入,這是楊錦麟入學教育的第一課。
十年浩劫結束,對“ 文革”災難性後果的撥亂反正是當時舉國上下最急切的渴望。把被“ 四人幫”顛倒的一切重新顛倒過來,把被耽誤的時間奪回來,“ 振興中華”的口號無異於當年“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般振聾發聵。楊錦麟這些高齡大學生們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除了讀書,還是讀書。教室、圖書館、宿舍,三點一線的生活,楊錦麟連近在咫尺的家也難得回上一趟。
見識過了貧瘠,於是,楊錦麟更懂得財富的意義。坐落在校園大禮堂的鐘樓,每天清晨按時敲響的鐘聲,喚醒了廈大的學子們。楊錦麟和他的學長們,是校園裡比鐘聲起得更早的人。
廈門廈門,大廈之門,天高地廣。廈門大學同樣學府門戶大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