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4/4 頁)
,惠譽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們表示約3000億美元的CDO產品會被重新評估(此段時期反映CDO產品價格的TABX指數走勢參見圖2…12)。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金融危機解讀之一(10)
圖2…12:TABX價格指數走勢圖 資料來源:Markit
投資者的憤怒是很容易理解的,既然評級機構是揭示風險的機構,就應在風險尚未發生前予以提示,而不是大家都知道風險來了才來“落井下石”。也就是說,危機爆發之前,評級機構就應能預測出市場違約率的上升而調低評級、提示風險,而不是在違約率大幅提升、投資者損失出現後才來告訴投資者信用風險增加了,評級要降低。這樣的表現只會讓投資者認為評級機構無能甚至加速了市場惡化,根本不對投資者起任何提示風險的作用。
頻遭質疑的尷尬處境
從理論上講,信用評級透過對信用風險做出客觀、獨立的評價,揭示相關風險,有助於改善發債者和投資者之間資訊不對稱的狀況,降低投資風險和融資成本,有利於增強市場資訊的透明度,加快信用資訊的傳播速度,促進公平競爭,提高市場運作效率。在現實中,大多數發達國家對債券提出強制信用評級的要求,政府監管要求特定證券發行人必須取得“政府認可的評級機構”的信用評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在計算信用風險時所採用的標準法,也要求商業銀行根據信用評級確定金融機構的風險權重,由此規定相應的資本充足率。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場呈現出交易規模擴大化、交易關係複雜化的趨勢,投資者很難識別市場上的信用風險,以權威地揭示風險為特徵的國際資信評級業正是在此時大行其道,被譽為世界經濟的“金融警察”。
雖然無限風光,在資信評級業產生以來的一百多年曆史裡,其實也已經爆發過不少負面事件,評級機構遭到廣大投資者的質疑也不是第一次了。對於評級機構質疑的聲音涉及了很多層面,有針對評級業的客觀性的,對其給予美國國內普遍較高評級提出質疑;也有針對評級業的獨立性的,對其獲利模式可能引發的利益輸送與利益依賴提出質疑;有針對評級業的公正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