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以高消費帶動高增長。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利率一直處於下降中。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與2001年“9·11”事件的壓力下,為避免美國經濟陷入長期的不景氣中,美聯儲在2001年至2004年均處於利率下調週期,以此拉動美國經濟。另外,與之相對,美國的儲蓄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從20世紀70年代的的平均水平降至80年代,1990年為,2005、2006年甚至為負值,2007年小幅上升達到。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美國的消費信貸蓬勃發展,大行其道。中產階級家庭爭先恐後地加入到超前消費的行列中。傳統美國夢的內涵不斷被昇華——住宅面積的擴大,商品的名牌效應、娛樂支出的大增等等。但是,這些奢侈的享受並不是建立在真實財富增長的基礎上,而是依靠消費信貸、依靠對未來經濟持續繁榮、收入會繼續增加、房地產價格將不斷上漲的幻覺來支撐的。在新自由主義的神話中,美國人民沉溺在經濟的欣欣向榮中,陶醉於生活的極端舒適中,卻忽視了沉重的債務已經層層堆積,危機的種子已悄悄撒下。
雖然經濟上表明依舊保持增長和繁榮的態勢,但美國人民的實際收入卻未能跟上增長的步伐,貧富差距問題加劇。2000…2007年期間,美國中產家庭的實際收入下降了1%,這是1948年以來的第一次。2005年,佔美國人口1%的30萬最富裕人口擁有了1928年以來最多的財富,他們的收入相當於億底層人口收入的總和資料來。從1980年的左右上升到2007年的69停滯增長的實際工資和缺乏增長動力的收入嚴重製約了作為美國經濟重要推動因素的個人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透過觀察美國家庭部門的資產負債率,我們可以發現,自2002年以後家庭的負債率出現了一個顯著的攀升,由2002年初的2快速上升到2005~2006年的31%。隨著資產負債率的提高,美國家庭不得不將月收入的更大比例用於償還債務,償債負擔比因此攀升,由2002年初佔收入的,提高到2006年的。償債負擔的增加,意味著可供支配的其他收入相對減少。然而沉甸甸的債務負擔,並沒有打擊美國人樂觀的天性,原因在於,房地產業的泡沫還在繼續膨脹,房價的上漲帶來了資產增值收益。在財富效應的激勵下,消費增長依然保持加速的態勢。但不可忽視的是,這種沒有實際收入增長、僅僅依靠借貸實現的虛假的消費繁榮終究是不可長久的。而當這種虛假的消費繁榮破滅之時,經濟將深陷衰退的泥潭,不可自拔。
新自由主義導致了政府監管的缺位
新自由主義政策最大的特色就是政府放松管制,讓市場越自由越好。政府監管的缺位,最終只能導致市場中只要有利可圖,資本便可以踐踏市場的一切法律,甚至可以冒絞首的危險。在20世紀80年代初里根總統執政時期,為了大力促進金融業的蓬勃發展,透過制定和修改法律不斷放寬對金融業的限制,推進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創新。1982年美國國會透過《加恩…聖傑曼儲蓄機構法》,根據該法,允許儲蓄機構購買商業票據和公司債券,發放商業抵押貸款和消費貸款,甚至購買垃圾債券,但這些行為卻不受美聯儲的監管,這樣就加大了儲蓄機構的經營風險。進入90年代,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市場競爭加劇,各種金融機構為探索和開拓新的業務亮點、擴充套件自己的領域積極要求廢除《格拉斯…斯蒂格爾法》;衝破這種政策所帶來的人為的業務分裂。實踐上以1997年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合併、理論上以1999年的《現代金融服務法》透過為標誌,美國金融業終於打破分業經營壁壘,進入混業經營的時代。混業經營在當時適應了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可是由於混業經營所帶來的多頭監管、權責歸屬不清使得金融市場的發展逐漸失去控制。 。。
金融危機解讀之二(13)
另一方面,美國支離破碎的監管體系只能說是覆蓋了其半個金融體系,特別是忽視了對對沖基金以及那些處理相關資產的抵押公司的監管。實際上這些不受監管的實體公司機構掌控的資產價值非常大,截止到2008年11月,美國有多達8000家對沖基金公司;管理資金達萬億美元;交易額佔美國股票交易總量的30%以上。由於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對對沖基金無權監管,也不實施強制披露制度,因此關於對沖基金投資組合的公開或商業資料資訊十分缺乏。
過度放松管制所帶來的只能是市場的過度自由化。美國金融市場已經脫離了最初的良性發展軌跡,大量的風險已經在其內部不斷攢聚,完全喪失了市場對風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