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美國青少年暑期必讀書引進中國(1)
享譽美國60年、至今暢銷不衰的青少年成長勵志經典《布魯克林有棵樹》近日由譯林出版社首次引進出版。《布魯克林有棵樹》是一本關於生存、夢想與尊嚴的小說,講述了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一個貧困女孩的生活、夢想和奮鬥。這是一部成長與夢想之書,告訴我們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本書問世以來屢獲殊榮,不僅是亞馬遜書店的“20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更被紐約公共圖書館選為“世紀之書”。由它改編的電影《天堂樹》曾獲奧斯卡獎,同名音樂劇上演近300場。如今美國的各大書店每逢假期,依然會將它與《小王子》、《夏洛的網》、《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起列為假期推薦必讀。
在紐約的布魯克林,長著一種樹,有人稱之為天堂樹。不管它的種子落到什麼地方,都會長出一棵樹來,向著天空,努力生長。它是唯一能在水泥地裡長出來的樹,枝葉茂盛,而且只在在居民區。二十世紀初的紐約布魯克林,是一片寧靜的樂土。雖然經濟危機為這裡的上空籠罩了貧困的陰霾,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卻過著五彩斑斕的生活。
小女孩弗蘭西生活在一個貧困的家庭,她熟悉回收站每一種廢品的價格,知道如何買到完整的廉價發黴麵包。然而一心想成為作家的她每到週末都會去圖書館,她想把那裡所有的書從A到Z都一一看過。星期天下午,弗蘭西坐到家門口的太平梯上,藏在濃濃樹蔭裡,她在這裡看著書,做著白日夢。這樣的時刻,讓她超脫了星期一到星期五的困頓。窮人是怎麼快樂起來的?他們的快樂是那麼少,所以當他們擁有的時候,就千百倍地去享受。弗蘭西在艱辛的生活中體味著成長的無奈百味:家境的貧窮、同學的歧視、社會的不公……然而她始終像那棵長在水泥地裡的樹,奮力成長,堅毅不拔。
“活著,奮鬥著,愛著我們的生活,愛著生活饋贈的一切悲歡,那就是一種現實。生活的充實常在,人人皆可獲得。” 傳閱60年《布魯克林有棵樹》在美國影響深遠,著名主播奧普拉說,“在我成長過程中讓我最受感動的一本書就是《布魯克林有棵樹》”,文學批評家艾爾弗瑞德·卡增說“在無數美國人心目中,‘布魯克林’這個詞已漸漸成為一種化身,象徵人生早年的貧困,象徵著鄰里生活,象徵著青春本身。同樣,它也象徵著渴望、追求,象徵著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夢想。”
【相關解讀】
關於艱難與夢想
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小女孩弗蘭西,她還有個弟弟叫尼雷。姐弟倆生活在20世紀初布魯克林的一個赤貧人家。他們週六出去撿廢報紙、金屬片、破布、橡膠輪胎和其他雜物,靠賣廢品換得幾枚硬幣。他們把賺得的一半放進存錢罐,藏到他們租住屋的儲藏室角落裡。這個特殊的“銀行”是家裡每個成員的共同財產,也貫穿了整部小說,成為弗蘭西自信、堅強和夢想的標誌。
這個富裕的夢不僅在這些孩子身上,更延伸到每個家庭成員身上。他們的媽媽凱特靠擦洗地板和當看門人維持家用。她是全家的經濟依靠,因為她的丈夫約翰尼是個酒鬼,而且常常不去工作。凱特嫁給了一個瘋狂的夢想家,她只有認命。但同時她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過得好一點兒。她夢想著供養兩個孩子上大學。 txt小說上傳分享
美國青少年暑期必讀書引進中國(2)
生活雖然艱苦,但母親所保持的那份尊嚴和知識改變命運的信念深深影響著弗蘭西,讓她在生活中始終抱有堅強、向上的生存意願和奮鬥的精神,並從書本中如飢似渴地汲取知識。幾經周折,弗蘭西終於得以進入大學的校門,離開了熟悉的故鄉,但卻把自己從小長到大的布魯克林放在心裡,永不忘記。
關於尊嚴
沒有人希望自己貧困,但貧困未必一無是處。它可以磨礪性格。這部小說中有個地方十分耐人尋味。苦水中泡大的弗蘭西和尼雷一起談到不用吃苦的小妹妹,反而表示出同情來,說可憐的勞瑞沒有了那苦,也沒有了那苦中的甜了。相信從困境中走過,後來又超脫了困境的很多讀者對此都有同感。人可以受困,受窮,卻可以不失骨氣和樂趣。
《布魯克林有棵樹》中說的樹是臭椿樹。這是一棵少有的連水泥地上都能長起來的頑強的樹。小女孩弗蘭西星期六的時候,會去圖書館 ,想把圖書館裡所有的書從A到Z; 每一本都看過。星期天下午,她會拿著借來的書,在布魯克林,坐到太平梯口,藏在濃濃樹蔭裡,在這裡看著書,做著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