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BOOK。◇歡◇迎訪◇問◇
第18節:轉變的年代(3)
至於當初留下不走的原因,與其說是柳傳志的規勸,倒不如說,他們初來乍到,發現中關村是個老一代已經過氣、新一代還無蹤影的地方。於是他們打算做這〃新一代人〃,而且說到做到。很多年後學者們喜歡說的〃第二代〃,就是指他們這些人。其中有些人在90年代把中關村弄得紅紅火火,一浪高過一浪,因而名氣頗大,還很富有,就連他們的那些在國外留學的朋友也豔羨不已。
除了楊元慶和郭為,還有馮軍。當我們國家進入21世紀的時候,此人已是〃華旗資訊〃的總裁,把他的〃愛國者牌〃弄得滿世界都是。而在1992年早些時候,他還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四年級學生,跟著新東方學校一個名叫李雨紅的老師學習〃託福攻略〃。很顯然,這是在打出國留學的主意。可是到了夏天畢業時,他卻改了主意。他來到中關村大街上,從推銷計算機機箱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由此可以看出,中關村〃第二代人〃的工作方式和資本積累,和他們的前輩沒有什麼不同。此外還有鮑嶽橋,還有雷軍。這兩個人都是在這一年進入中關村,一來就不想走了。前者鑽進希望公司的一間地下室裡。這小房間原本是女員工的更衣室,現在被他搬進一臺電腦和一張床。後者創辦了一間公司叫〃北京金山〃。〃我還是喜歡中關村,〃雷軍說,〃曾想去矽谷,最後還是沒有捨得離開〃。他這樣說,是因為他念念不忘在中關村裡認識的兩個人,一個是周志農,一個是求伯君,都是第二代程式設計師中的出類拔萃之輩。
那時候中關村是中國計算機產業的薈萃之地,或者像雷軍說的,是〃聖地〃。到這裡來朝聖的年輕人真不少。他們來自全國各地,是一代〃新移民〃。仔細推敲起來,中關村的〃第二代〃中,除了發明〃自然碼〃的周志農是個北京人,其餘都是〃外來人〃。這是一個很長的成功者的名單。楊元慶來自安徽,郭為來自河北,馮軍來自陝西,雷軍來自武漢,鮑嶽橋和求伯君來自浙江。此外還有用友公司的總裁王文京,他來自江西。漢王科技總裁劉迎建,他來自南京。新奧特集團的鄭福雙,他來自浙江。亞都公司的何魯敏,他是中關村第一個從海外回來的留學生。這些人當時全都30歲上下,全都畢業於中國的名牌大學,全都擁有無比的自信,全都遊離於浩浩蕩蕩的〃出國潮〃之外,留在中關村,然後出名了,成為20世紀90年代中關村的風雲人物。
有個人當時並不在這個名單裡,然而他卻是中關村第二代企業家中最精彩的人物之一。此人就是王志東。他的故事我們在前面已經開頭,在後面還要繼續,現在要說的是,1991年和1992年相交的那幾個星期,他做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那就是放棄他的留學計劃。後來發生的事情證明,這一決定讓他的命運以及整個中關村的面貌都大為不同。
這是一個變幻莫測的早春,就連《人民日報》這家一向在關鍵時刻號令全國的報紙,也不知所措了。它在等待中南海新一代領導者的指示,而全中國都聽到了時代的腳步聲。可以說,這聲音是從〃大批判〃轉到〃經商潮〃、從〃計劃〃轉到〃市場〃、從〃主義第一〃轉到〃經濟第一〃。1月的最後一週,廣東省有個農民說:〃我不管你們搞的什麼主義,現在就很好。你說這是社會主義,那就社會主義好,你說這是資本主義,那就資本主義好。〃這話如果只在私下悄悄說說,倒也沒什麼。讓人驚訝的是,當時這農民的對面站著一大群黨的高階官員,他們簇擁著一個老人,那正是已經退休26個月的鄧小平。《1992年鄧小平與深圳》(海天出版社1992年出版)。
然而事情還沒完。這位88歲的老人從北京走到武漢,從武漢走到深圳,然後又在上海過了春節。他一路走一路說,發自內心,既真誠,又尖銳。國家主席楊尚昆成了陪伴在他左右的一個配角。那一天是2月10日上午,晴空萬里,天光澄澈。鄧小平走進貝嶺公司。眼前一大片裝置全都來自美國,被巨大的玻璃籠罩著,一塵不染,所以這裡也就叫做〃百級淨化車間〃。它是生產積體電路的,這在當時中國是件新鮮事。公司領導者傾心盡力地向老人講述這種技術。鄧小平對於技術的熱情與想像力,顯然超出了人們的想像。當他在放大鏡裡終於看清了那塊積體電路時,就感嘆這東西像高樓大廈。然而,鄧畢竟是一個政治家而非科學家,在他的內心深處,想著另外一個問題。他指著積體電路,忽然轉頭問吳邦國:
▲虹橋▲書吧▲。
第19節:轉變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