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證。他是江蘇省金壇縣一個貧苦農家的孩子,15歲之前從來沒有去過比縣城更遠的地方。他一面幹著所有鄉下孩子都要乾的那些活……放牛、插秧、炸石、鋪路,一邊斷斷續續讀完小學和中學。1965年他20歲,來到中關村。那是他第一次坐火車,從縣城到省城,從省城到京城,此後他沒有離開中關村,卻始終保留著濃重的鄉音,以及對於家鄉的深深記憶。他8歲喪父,母親改嫁,繼父還是一個農民,除了地裡的莊稼之外什麼也不關心。許瑞洪為了湊齊學費完成學業,不得不懇求姨媽。姨媽把自己陪嫁的銀質手鐲給了他。這是他當時見過的最豪華的器物,他把它賣了8塊錢,而這點錢遠遠無法滿足他在清華大學的開銷。事實上,這孩子幾乎完全依靠課餘時間為學校勞動,才終於完成學業。在這樣一個環境里長大的人,心理上有個烙印是有決定意義的,那就是深知物力艱辛、底層屈辱,對金錢權勢具有一種奇特的敏感。
1984年他離開北京,受學校委託到新辦的深圳大學去做教師,但是本能深處的那種力量卻驅使他把熱情轉向他方。他開始接受買與賣的薰陶。深圳已經是個〃特區〃,商業氣氛比中關村更濃,到這裡來闖蕩的人,大都是無法無天之輩。許瑞洪很快就證明自己是一個商業天才。〃我不喜歡炒外匯,也不喜歡房地產。〃他說,〃我的專業是通訊,我只做那些我瞭解的東西。〃他在五花八門的電子產品當中選擇了程控交換機,其實就是把臺灣的產品弄進海關來,再轉手倒賣。那時候〃華為〃還沒誕生,整個深圳只有他一個行家裡手。所以他很快壟斷了這樁買賣,並且在第一年裡掙了70萬元。在當時,他的月薪只有56元,所以這筆錢對他來說是個大數。
虹橋書吧BOOK。
第57節:英雄末路(5)
這些錢遠遠不能讓他滿足,卻使他信心大增。他在兩年後回到北京,被安排在電子部第六研究所。他早被深圳弄得心猿意馬,無法端坐實驗室中,只想到市場上去大幹一場。這想法與六所所長李曼俊不謀而合。如前所述,李曼俊在〃長城0520〃的開發中是個出色的組織者,現在又很痛快地借給許瑞洪28萬元,讓他去註冊公司。許瑞洪拿到這筆錢,轉手劃給海關,為一批貨物支付進口關稅,把貨運進來,而這邊早有買家等待。原來此人從深圳到北京,兜裡一直揣著程控交換機的訂單。如今公司還沒正式掛牌,他已撈了一票。
手上小有積累之後,許瑞洪立即離開李曼俊的辦公樓,在白頤路東邊的榆樹林11號租間小屋,掛起華科通訊公司的招牌。那是一間40平方米的公寓,沒有暖氣,也沒有辦公桌。然而這一切都擋不住他從壟斷的程控交換機生意中繼續賺錢。年底結算之時,許瑞洪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曼俊那筆錢還清。這李曼俊也非等閒之輩,已經發現〃華科〃是棵搖錢樹,所以告訴許瑞洪,錢不必還了,那筆款子原本就是六所的投資。
糟糕的是,當時誰也沒有捅破一層窗戶紙,那就是,華科公司的資產究竟屬於誰?〃我也沒有辦法啊,〃許瑞洪後來說,〃連我自己都是六所的人。〃像其他所有先行者一樣,他正站在新世界的入口處,迫不及待地想要闖進去,完全想像不到前面有什麼東西在等著他,當然也不會意識到,〃華科〃從此便和政府有了一種扯不清楚的財產關係。這是一粒悲劇的種子,只等時機一到,就要生根發芽。
許瑞洪牢牢控制著自己的生意,令人羨慕。他迎合了正在崛起的社會需求,也讓自己勢不可擋。全國都在大興土木,那些建了高樓大廈的人,想要買的第一樣東西就是電話。這個國家對有線電話的需求以每年三位數的幅度增長著。離開程控交換機,電話就成了無源之水,而全中國還沒有哪個地方能夠生產它。許瑞洪因此成了救世主。那段時間,想要購買程控交換機的人全都跑到中關村來找他,甚至把錢先交給他,再到門口排隊等待接見。許瑞洪眼見需求如此巨大,靈機一動,打算自己製造,結果還真的被他幹成了。這是1990年。許瑞洪後來一直說,中關村第一個自主開發的產品是〃華科牌程控交換機〃,就是指這件事。
說〃第一〃,也許不算誇大,但若說〃自主開發〃可就有點吹牛。原來所謂〃華科牌程控交換機〃,不過是〃國內組裝〃的外國貨。當時許瑞洪來到清華大學東門外,租來一大排平房,花20萬元從深圳買進一套流水線,又回身跑進清華,領來一堆學生當工人,每天付給每人20塊,還管一頓飯。一切就緒之後,就把進口元件搬將進來,一套接一套,源源不斷。這位昔日的教師、今天的老闆,利用自己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