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
公元前301年,“秦人取韓穰。”“蜀守焊叛秦,秦司馬錯誅之。”秦會同韓、魏、齊三國伐楚,“敗其師於重丘,殺其將唐末昧,遂取重丘。”
公元前300年,“秦華陽君伐楚,大破楚師,斬首三萬,殺其將景缺,取楚襄城。”
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
公元前298年,“秦王怒,發兵出武關擊楚,斬首五萬,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懷王亡歸,秦人覺之,”逃到趙國,趙國不敢接納,又逃到魏國,“秦人追及之,以歸。”(其實,春秋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王國——楚國已經滅亡)
公元前296年,楚懷王客死秦國,齊、韓、魏、宋聯合攻打秦國,秦給韓國和魏國分別作了讓步,征討罷兵。
公元前295年,“秦尉錯伐魏襄城。”
公元前294年,“秦敗魏師於解。”
公元前293年,“韓公孫喜、魏人伐秦,”秦白起為將,“敗魏韓師於伊闋,斬首二十四萬,虜公孫喜,拔五城。”(新一代的秦國領兵打仗人物出來了,而且嗜血成性,一口氣就斬首二十四萬人)
公元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公元前290年,“魏人河東地四百里,韓人武遂地二百里於秦。”(新一輪的割地求和開始,而且是魏韓最肥沃的土地,看樣子距離國家滅亡不遠了)
公元前289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錯伐魏,至幟,取城大小六十一。”(這就是割地求和的最終結果,和清朝政府一樣,到死還在樂呵呵的幫別人數錢)
公元前288年冬,秦昭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欲約與共伐趙。”(又一個幫忙的人來了,不過齊王也看到了對自己的不利,稱帝兩日後就自己給自己降職了。當然,秦昭王也不是傻子,在十二月也去掉帝號,復歸王位,不過對趙國的戰爭還是繼續,將趙國的杜陽納入秦國版圖)
公元前287年,“秦攻魏,拔新垣、曲陽。”
公元前286年,“秦司馬錯擊魏河內。魏獻安邑以和,秦出其人歸之魏。”“秦敗韓師於夏山。”同年,宋國在齊國的打擊下滅亡。
公元前285年,“秦蒙武擊齊,拔九城。”齊國突然滅宋,給各個諸侯國家帶來的驚慌要比秦國帶來的大得多,因為秦國出征必須跨越魏、趙等大國,而山東的齊國周邊卻是弱小國家,一旦成勢,必然尾大不掉,並且這時候齊王已經有了取代周王室的願望,這是任何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諸侯王國)最不願看到的,隨後就我們看到其他諸侯大國聯合進攻齊國的戰爭。所以,在取代周王室的道路上,齊國是急了點。
公元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率領魏、韓、趙及秦國軍隊攻打齊國,“樂毅入淄博,取寶物、祭器,輸之於燕。”齊王也失去了最後扳本機會,在逃到衛國後,向北稱臣,不過很快就被衛王殺掉了。在這一點上,明朝的開國鼻祖——朱元璋就深的體會,巧妙地將戰略定位“緩稱王”。
公元前283年,“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還。”藺相如演繹“完璧歸趙”故事。
公元前282年,“秦伐趙,拔兩城。”
公元前281年,“秦伐趙,拔石城。”楚、齊、韓共謀,###秦國,但由於戰前分贓不均,最後不了了之。
公元前280年,“秦白起敗趙軍,斬首兩萬,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馬錯發隴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獻漢北及上庸地。”
公元前279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鄧、西陵。”楚國這個偏安政權已經是面臨著屋漏偏逢連淫雨,搖搖欲墜。同年,趙國的藺相如和廉頗表演了一幕鬧劇——將相和。樂毅在趙國與燕國間流連忘返,如此名將居然沒有安身立命之所。
公元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燒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遷都於陳。”楚國的王陵被燒了,都城也丟了,被秦國封為南郡。(可以說,這個時候才算是秦國真正的佔地戰爭開始,將其他諸侯王國的都城封為自己國中的一個比縣高一級的行政區劃——郡,中國歷史上真正的郡縣制地理區劃統治時期拉開了帷幕)
公元前277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公元前276年,“秦武安君伐魏,拔兩城。”同年,楚國收復江南十五城。(也是給秦國準備好的禮物)
公元前275年,秦伐魏在失利的情況下,被秦反敗為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