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想:“我又買不到,沒道理向我致謝。”至於“銷售一空,對不起”,如果要致歉,客人或許會想說:“當初就該準備更多的數量。”——其實這種感覺才是正確的。
一般來說,商品銷售一空沒有剩餘,是最好的,所以賣方常以為“銷售一空=好”。不過,鈴木先生卻說,這裡潛藏著似是而非的謊言。“銷售一空”其實是“賣方的滿意=買方的不滿”
進的貨賣完了,賣方常是高呼萬歲。但是,賣完後才光臨的顧客,看到架子上空無此物,只會心生不滿。如果這狀況持續下去,或許他就不再踏入這家店。而那家店當時如果有那件商品,就不會讓原本到手的生意跑了,失去顧客。 。。
第一階段 要如何充足供應熱賣商品?具備假設能力(4)
賣方當然可以認為,有商品的時候不來,賣完了又不滿,那是顧客的任性。相反地,如果從買方的角度優先思考:顧客難得光臨,卻無法滿足他們的期待,很明顯是自己的疏忽。——就會是這樣的看法。所以,賣方的方便就是買方的不便,買方的方便卻是賣方的不便,賣方的方便和買方的方便常是不一致的。在買方為主的市場,必須調整腳步,跟上顧客的任性
從前的時代,就算是站在賣方的立場做買賣,也可以賣得很好。那時市面上流通的商品還不多,物資缺乏的時代,我們稱之為賣方為主的市場。而今瞧瞧衣櫃,東西多到快滿出來,是個物資過剩的時代,已劇變為買方為主的市場。因此,對於顧客的任性、買方的方便,賣方能配合到什麼地步,就成了關鍵所在。
在鈴木先生的話中,有這樣的說法。“當時如果有那件商品,就不會讓原本到手的生意跑了。”這個稱為銷售的“商機虧損”或“商機損失”。那是指如果顧客光臨時有那件商品,應該可以成交,卻因缺貨而產生的損失。
另外,由於賣剩的商品要丟棄,所蒙受的損失就稱為“報廢虧損”或“報廢損失”。
商機損失與報廢損失,哪一個是較為嚴重的問題呢?其思路就是要站在顧客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