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的信念,總盼望能有機緣遇上一個能每測必準神仙般的預測大師,學到可以“百發百中”的神奇理論,那就等於是擁有名副其實的“金手指”了,點到哪兒哪就是金光大道,多爽!可是人生際遇不如意的總十有*,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一旦實測不應驗,首先想到的是:是否理論有問題?或是師傅水平有問題?卻從來不去探究道本無端這個客觀道理,凡事無絕對,絕對就非易,預測術無論怎樣神奇,其實也只是一種技能,本身也存在誤差率,可以達到100%預測準確率的預測理論實際上是不存在的,除非只用於玩易而非實用預測的“圓形”易理———那倒是什麼方向都可以融通。記得易界有句名言:“沒有算不準的卦只有算不準的人”。這句話得看你從什麼角度分析它,若從哲學的境界去品味,那是沒錯的,很深奧很有感觸。但從實用性的角度去斟酌,卻是錯誤的,難道所有卦的資訊都可以準確到位嗎?但很多求學者卻受這所謂名言的誤導,容不得理論有半點的偏差,一旦發現理論不應驗就立刻全盤否定,卻不知道好的理論,只是體現在斷卦能否長期保持在85%左右的較高準確率;與長期保持在85%左右預測準確率的穩定性上,並非體現在預測絕對的正確性上。何況出現預測偏差的原因本來就很多,特別在網上(當然也包括社會上),人的、事的、卦的、自己的因素都有可能,或許該應的時日還沒到等等,卦斷錯可能不單單是理論上或人的主觀原因,或許還受起卦方式、環境、心態、甚至術數理論本身不可避免的誤差率等客觀因素影響,所以只要保持較高水平的預測準確率與穩定性,能對事情未來決策起正面的參考作用,就算學有所用研有所值了,偶爾的失誤並不值得去大驚小怪。什麼叫迷信?就是未經反覆實踐與驗證就痴迷妄信叫迷信。我們研易學易的人,最反感的,恐怕就是別人說我們廢寢忘食地研究的東西是迷信,我曾經與一位從來不相信周易預測功能的朋友相聊,他是一位大學的老學究了
我問他:“你為什麼總說周易預測是迷信呢?”
他回答:“我覺得未發生的事根本不可能預先知道,科學上也無法解釋啊,我不相信,所以說周易預測是迷信。”
我又問:“那你自己有否真正透過實踐去驗證一下,切實認識周易的預測理論,證明周易預測其實是迷信呢?”
他老實回答:“這倒沒有。只不過很多人都這樣認為,我也是認同而已。相信很多人的觀點也和我一樣吧。”
我說:“你未經過驗證就隨意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絕對性地否定某一樣技能存在的真實性,這也算不算是迷信呢?”
他默然:…………
又有一位行內人士,自己想操辦一件事,自搖了一卦問吉凶,與我探討過後我們閒談起來。
我問:“卦搖了,以後的吉凶趨勢也大致瞭解,那你打算怎樣做呢?”
他斬釘截鐵地道:“那還用問?當然是按卦象趨勢,直接按卦兆指引的去辦就可以了,不然我學這個幹嗎?”
我問:“你平時預測,都可以做到百測百中,保證無一錯漏嗎?”
他笑:“你自己都說你不可能做到百測百中,我又怎有這本事做到。”
我道:“你既然不可能做到每測必準,那你又憑什麼對你自己的推算那麼絕對性地自信?把卦象的預兆資訊作為事情決策的主導,而不是把卦兆作為事情決策的參考?”
未經過客觀驗證就隨意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絕對性地否定一樣技能或其功能的存在,其實也算是一種迷信;而沒有技能水平支援下的盲目自信,或對預測結果不切合實際地妄信,是否也算是迷信呢?預測術畢竟也屬於技能範疇的一種,在保證總體預測水平的基礎上,由於各種主觀客觀因素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誤差率,因此預測的實際準確率能長期穩定在85%左右的水平,已經算得上是一門成功的技能與具備實效的參考工具了。不僅僅是預測術這樣要求,每行每業何嘗不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古代的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常以“九五之尊”來形容,卻不知道這成語其實卻是《易經》裡面的術語,《易經》把卦象裡動的陽爻稱為“九”,動的陰爻稱為“六”,若卦中第二爻是動的陽爻,則稱為“九二”, 若卦中第三爻是動的陰爻,則稱為“六三”, 成語中的“九五”指的則是乾卦中的第五個陽爻動,乾卦乃是易經64卦之首,五位則是一卦中最尊貴最吉祥的位置,所以把這個位置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帝位,古人為何把卦的第五位置尊為君位?那是因為其位是六位居其五,威風已蓋過之下四爻,卻不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