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4/4 頁)
好壞,只關乎覺察。
孤獨是安全的,是自由的,也是自我的。
所以要鼓起勇氣敞開,並與外界連線,儘可能地連線。
可以彼此不認同,但是不拒絕瞭解;
可以彼此不瞭解,但是不拒絕表達;
可以充分去表達,但是不試圖影響。
“自我”在這個過程中,也許會膨脹,也許會萎縮,也許會傷害,也許會受傷。
但最起碼,“自我”會因此開始認識到,他不是獨立的,不是唯一的,不是永恆的。
敞開之初,便是這種濃湯感:
粘稠,不清明,但充滿新奇與誘惑,仍然是無關好壞,只關乎覺察。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一條迂迴的道路。
寂寞是容易的,卻要出離於寂寞,要在每一個陌生人身上發現自己。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一條迂迴的道路。
要沿著一切方向走向自己的最深處,要在自己的最深處確認:自己從來不曾存在。
在“自我”營造的寂寞中掙脫,獲得真正的寂寞。
在徹底的寂寞中,成為一切萬有。
但那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此途中,寫下這一篇秘密的文字,自以為記。
修道上的感性與理性
昨天在微博上寫到:“放下不是放棄,隨緣不是隨便,空性不是空無,慈悲不是傷悲。”有很多人問:為什麼放下不是放棄?
這讓我開始反思,修道上的感性與理性。
作為情緒綜合體的人類,情緒是我們認出自己乃至認定自己的重要工具——我悲傷、我快樂、我憤怒、我迷惘、我渴望……
情緒也是我們描述世界乃至構造世界的重要手段——這是我所喜歡的、這是我所厭惡的、這是我所不在乎的……
情緒是我們與我們外在的一切連線的通道,無法令我們產生情緒的,則無法在我們心中呈現,如同無物。
情緒能帶來力量感,力量感證實了存在感。
當我們要去判斷自己是否擁有某人某物時,我們非常地依賴情緒——
我在乎TA嗎?擁有TA能令我快樂嗎?失去TA我痛苦嗎?
情緒的變化,是證明“我”與“我所”都存在的證據。
所以,對於透過情緒讀世界的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放下,就等同於放棄了。
而對於那些試圖追隨佛陀,超越情緒的人們呢?
其實也是藉由情緒而入道的。
不可否認,信仰、皈依、虔誠、慈悲,愛,這些字眼,因為美好、感性而充滿了煽動性。
而且恰恰是最感性的人,最容易進入精神世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